三門峽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原始文化。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約在公元前21世紀~13世紀,這里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時屬焦國、虢國,春秋先屬虢后屬晉;戰國時分屬韓、秦、魏;秦屬三川郡,漢屬弘農郡;三國屬魏國恒農郡,晉屬司州弘農郡;北魏置陜州后一直延續至明清;民國時期先屬豫西道、河洛道,后改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曾設陜州專員公署。1952年,陜州專署與洛陽專署合并。三門峽屬洛陽專員公署所轄。隨著黃河三門峽大壩的建設,1957年3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三門峽市,歸河南省直接管轄。按照當時規劃,這里將發展為洛陽和西安兩大古都間又一中型工業城市。60年代初期,由于中蘇關系的變化和國家經濟的暫時困難,三門峽市的建設規劃被迫作了調整,1961年三門峽市由地級市降為縣級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推進,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三門峽市重新升為地級市。現轄湖濱區、義馬市、澠池縣、陜縣、靈寶市、盧氏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勇敢的轄區人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廣大勞苦大眾,用口頭文學如民間故事、傳說、歌謠、諺語、謎語、歇后語等來表達思想,口碑記載了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民情風俗。他們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社火、歌舞、戲曲、器樂、工藝等,流傳至今,盛而不衰。杜甫、韓愈、岑參、劉禹錫、李白、白居易、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康有為等歷代詩人、學者、名宦,途經轄區留下數以百計膾炙人口的詩篇。著名詩人元稹、王建、李商隱等曾在陜州任職,寫下數十卷詩文。轄區也涌現出眾多文化名人,東漢太尉楊震少壯時居湖縣讀書校經,設館講學被推崇為“關西夫子”;唐代的上官儀、姚合,其詩自成體系,為天下文人效仿;上官婉兒更是開創一代詩風,并建議武則天擴大學館,增學士員,鼎盛了唐代文化。還有宋代的魏野,明代的曹端、張信民、崔儒秀,清代的張諧之,他們著書立說,研究文物,興辦教育,撰修方志,使轄區文化呈現出繽紛多彩的景象。
三門峽市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流域中游、連接中原與西北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得華夏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升華,孕育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崤函文化。仰韶文化、黃帝鑄鼎原文化、虢國文化和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思想文化,達摩創立的禪宗文化及古代崤函戰爭文化等諸多歷史文化,正是崤函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于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存在于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1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余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靈寶市陽平鎮境內鑄鼎原周圍遺址分布密集,包藏文物豐富,延續時間長久;《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文獻均有黃帝“鑄鼎升天”的記載;鑄鼎原一帶盛傳黃帝時代的故事,至今仍有一些地名反映這些傳說。遺跡、文獻、傳說俱全,這里不失為黃帝文化圣地,成為探尋中華文明之源的重要基地。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國家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并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2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4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后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后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后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后,研究者甚多。20世紀80年代后,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圣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間,達摩經海上絲綢之路到中國弘法,圓寂后葬于熊耳山空相寺。達摩在中國以“理入”“行入”首傳大乘。后經五代祖師的衣缽傳承與弘揚形成中國佛教的主流一脈--禪宗。達摩也因其高行被尊稱為禪宗初祖。禪宗對中國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心要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佛教。
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崤函大地曾經是最重要的中心區域的組成部分,見證了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僅就軍事斗爭而言,典籍文化記載了戰爭文化及戰爭場景,給予人們以沉思和警醒。
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給三門峽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目前,三門峽市共有文物遺址713余處,其中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6處,省級38處,市級28處,縣級641處;館(庫)藏文物7萬多件,其中一級203件,二級681件,三級6801件。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寶輪寺塔、北陽平遺址、虢國墓地遺址、鴻慶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