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靈寶姓氏源流
2013/7/8 11:23: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靈寶縣志》載,靈寶姓氏來源有四:一是世代祖居,二是明初從山西遷來,三是建國前由外地流落到靈寶定居,四是建國后因工作等關系來靈寶定居。這四種來源中,一、二種來源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0-80%。因而,姓氏也以這兩種人的姓氏為主。清代縣志所載的亢家營(今大王南營)、汪家營(今大王北營)、范家嘴、楊家灣、楊家村、王家嘴、張家山、強家村等,仍以村中的姓氏在村中為望族大戶來命名。亦有一些村落以獨姓或兩種姓氏占村人口80%以上來命名,如大王新店的張姓、陽店下坡頭村的彭姓,尹莊楊公村的毋姓,焦村常卯的許姓,五畝杜家洼、南村的薛姓等。
元末明初,由于戰火、災荒,山西省有數次人群大遷徙。靈寶民間流傳這“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洪洞縣城北的賈村,明代有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寺碑文載,明朝初年,從山西省遷往河南省等地的移民,都到這里集合,從這里出發,辦理遷移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尹莊鎮小嶺村賈姓家譜云:“賈姓于洪武之世隨徙民自洪洞縣小興莊大槐樹下東南移。”城關鎮澗東村張姓家譜載:“明初從洪洞縣葫蘆灘大槐樹遷來張如山、張如林”(長子如甘、次子如棠居會興鎮)。1944年張家祠堂門聯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會興鎮虢略鎮始祖原郡葫蘆灘。至今已傳了23世。民國時由于興辦鐵路公路,方便了商賈,山西省芮城等地客商遷來靈寶經商。后戰亂頻繁,豫東等地災民也不斷流入。建國后,由于工作變動調入者也不少,因而姓氏變化頗大。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