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門峽 >> 新聞資訊 >> 瀏覽三門峽

廟底溝彩陶之美

2013/3/2 9:08:55 點擊數: 【字體:


    第一次看到廟底溝彩陶就很驚訝,那規整可愛的造型,絢麗的色彩,靈動的紋飾,在不言中展示著種種美好。

    時代相隔得太久遠了。距今6000年—5000年前的廟底溝原始村落,其生活底色應是大地的原色。就連用來進食、儲物的少許容器也取自泥土,揉以為形,加上火燒,成為陶器。可別小瞧了這些陶器,原始先民在對萬事萬物尚處于混沌初開的摸索、嘗試階段,僅有的器物都要原創。如何創造呢?面對大自然,朝看一輪噴薄的太陽,晚對清涼的滿月,或從同伴圓圓的眸子里發現了什么,心智受到啟迪,于是就和出一團泥來,捏太陽,捏月亮,捏自己的黑眼珠。如此,一個“圓”便出來了,再一合攏,圓圓的立體球形泥坯也出來了,這樣有了第一只所謂的碗。捏得多了,就得變化出新,于是就有了盆、盤、罐、瓶、缽、杯、盂、釜、甑等。古希臘的哲人說:“圓和球形是人類最早發現的美的形體。”用泥土為材料制作的陶器,選擇球形作為基本形體,易于成型,結實好看。

    以彩陶為標志的仰韶文化,發展到廟底溝這里,已有了一個新的標高和華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說:“在中國發現的史前彩陶中,論技法之精與影響之大,當首推廟底溝文化彩陶。”相比早期西安半坡時期樸實厚重、少有曲線變化的圓形器造型,廟底溝彩陶盆、碗等器物的下腹部逐漸內收,曲線優美圓滑,底部平整,整體挺秀飽滿,輕盈而穩重,這就有了獨特的形體美了。

    廟底溝彩陶的主色調是黑,與涂上去的白色底子,加上陶器材質自顯的紅色,雖然只有簡單的黑白紅三色,但通過黑與白、黑與紅的色彩組合,對比效果達到極致,明快生動,有著視覺沖擊力。面對一只如此簡單而艷麗的彩陶,你不能不佩服先民的聰明和智慧。像那樣原始的時期,他們是怎樣掌握色澤的合理搭配與對比的?這實在令人驚奇。

    廟底溝彩陶最具特色的為飾紋之美。飾紋由半坡時期的多直線發展為活潑流暢的曲線,以抽象的幾何紋為主,采取二方連續形式,循環往復,無首無尾,沿器物腹部形成一條連貫的橫向裝飾帶。飾紋的幾何形圖案有圓點、勾葉、弧線、弧三角、平行條紋、回旋勾連紋、網格紋等。飾紋點、線、面搭配得當,空間疏朗明快;圖案相互有機結合,穿插勾連,奔放活波,動勢極強,富有節奏和韻律,從而形成了藝術上的連續、對稱和動感。廟底溝人的藝術創新靈感從哪里來?我想離不開他們在種植、采掘和狩獵的勞動生活中,闖入眼中的那些鮮活的生命:鳥飛于天,魚翔于水,姿色各異的花花草草,還有離他們村落不遠,那條奔騰不息、一路向天而去的黃河。這些都是激發他們創作靈感的最好素材。

    廟底溝被稱為一種文化,就像插上了翅膀四處飛翔:北至內蒙古南部,西到隴東,南及漢水流域,東越河南中部。

    初識廟底溝彩陶芳顏,并驚訝于廟底溝文化在考古界的顯赫地位?畤@好些年了,自己對本地廟底溝遺址的了解僅限于淺層,說來頗有些遺憾。今日,我猶如發現了新大陸,拾到了一塊遺落的珍寶。我曾從諾大的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心懷羨慕、戀戀不舍地走出,而現在我卻為廟底溝感到無比自豪,更加熱愛腳下這片神奇古老、文化厚重的土地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三門峽日報(2013-03-01)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