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虞城縣志》記載,虞城景家麻花曾被清朝康熙皇帝列為御用貢品。景家麻花選料精良,制作精細,光亮透明,香甜酥脆,食之爽口,老少咸宜,至今已流傳300多年。
景家麻花因狀如繩頭,又稱“繩頭麻花”,因其制作地在虞城陳店集村,故又被當地人稱為“陳店集麻花”。
11月18日,記者與虞城縣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領導小組的工作人員一同前往虞城縣李老家鄉陳店集村,采訪了景家麻花現在的傳人景隆太及其孫子景慶輝。
康熙題詞“形如繩頭”
據景家麻花現在的傳人景隆太講,景家麻花源于清初。當時,他們景家住在山東濟寧府景匡莊,那時,景匡莊的麻花聞名整個濟寧府。
一次,康熙御駕巡視江南,途經濟寧府。在街上,康熙聽到當地人夸贊景家麻花,就讓隨從買來一些品嘗。康熙品嘗后,贊不絕口,并即興題詞:“形如繩頭,香酥可口,出類拔萃,別具風味。”接著,康熙讓御膳房把景家麻花列為朝廷御餐食品,年年進貢。從那以后,景匡莊景家的“繩頭麻花”就名聲大振,聲名遠播。
皇上金口表揚,是老百姓的莫大榮幸。景家對麻花的制作不斷研究、改進,并形成一套工藝,傳之后人。當景家麻花傳至景家七世孫景春河時,山東濟寧因黃河泛濫,人們大多四處逃荒。景春河攜家帶口,挑著麻花擔子,四處流浪,靠沿村叫賣麻花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后來,景春河就流落到現在的河南省虞城縣陳店集。當時,陳店集即為一集市,常有五里八村的人前去趕集。景春河就在集上擺了一個小攤,專賣麻花。因景家麻花風味獨特,并曾是朝廷貢品,很快就受到了當地人的青睞,供不應求。賺了些錢后,景春河就在陳店集置地安了家。
據景隆太說,現在,景家是陳店集村的一個大戶,有300人之多。但真正制作景家麻花的嫡傳人,是他的父親,到他這一輩時,有兄弟三人,以他為主。
七道工藝香甜酥脆
康熙稱景家麻花“形如繩頭”,這是景家麻花一個外觀上的顯著特征。景家麻花個小,只相當于集市上賣的普通麻花的一半,一般是3大支擰成,每大支又由兩股合擰在一起,狀如繩頭。
景家麻花一般有甜、咸兩種。甜麻花由精粉、純香油、純白糖和堿面制成;而咸麻花則把純白糖改為相應的咸料。制作工藝有七道工序,分別是拌料、打花、加水、和面、切劑、揉條和烹炸。因為景家麻花個小,在麻花系列中屬于“精品”,其烹制過程較與其他麻花也就更加精細。因為精細,所以技術更難掌握。景隆太說,景家麻花一直只傳長男,景家嫁出去的閨女在沒過門前也都幫著炸麻花,能熟練掌握其技術,但出嫁后,卻從沒有從事炸麻花生意的,原因就是景家麻花對技術要求精細,需要參與制作的四五個人都熟練才行。一個出門的閨女想干這營生也找不到好幫手。
以前,景家麻花全部使用純香油烹制,現改為用上好調和油。炸出的麻花色澤金黃,圓潤透亮。品之香甜酥脆,芳香爽口,嚼后無渣,余味無窮。
景家麻花還有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炸出后放置兩個月都不回潮。有人曾進行過試驗,將購買的景家麻花放在塑料袋內貯藏一個冬季和一個春季后,麻花的色、香、味均不變,食之如剛從油鍋里撈出的一般,不軟也不變味。陳店集街上的人們這樣概括景家麻花的特點:“吃著香嘣嘣,夜里能點燈。掉在地上全粉碎,放在屋內香氣生。”
記者在采訪時,景隆太的孫子景慶輝現場點燃了一根麻花,然后豎立,火勢仍然很旺,整根麻花片刻即燃成灰燼。
傳世砧板重達百斤
麻花的傳承主要是制作工藝,雖經300年嫡傳,除傳下來一張用于和面、切劑、揉條用的砧板外,景隆太家再沒有其他傳世之物。
傳下來的砧板為梨木,由3塊單板拼成,寬約0.6米、長約1.2米、厚約0.25米。砧板顏色暗紅,泛著油光。據景隆太的孫子景慶輝說,那個砧板幾年前還用著,從第一代傳下來,已經用了幾百年。因為長時間被油浸泡,那塊砧板非常沉重。記者雙手抱住砧板提了提,應該不會少于50公斤。因為幾年沒用,砧板的邊角上已經長出了發白的霉菌。這個砧板,應該是承載景家麻花300年厚重歷史的最好證物。從景家人避難到陳店集落戶后,他們賣麻花一般都是到集上擺攤子,有時候也挑個挑子,挑子兩頭掛兩個盛麻花的竹筐,走村串戶吆喝著賣。因景家麻花好吃,賣得都非常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景家人在集市上擺攤時開始用當時很流行的牛皮紙包裝麻花,一般一包包10根,外面用小繩子一拴。買家付了錢后,一拎繩子就走了。那時,麻花多為人們走親訪友之用,也有三五酒友小聚時,買幾根麻花做下酒菜的。進入上世紀90年代,受市場經濟注重外觀包裝的影響,景家人也開始注重麻花的外包裝,開始用一些彩繪的紙箱盛放麻花。2000年,景慶輝請設計公司設計制作了景家麻花塑料包裝袋,同時制作了“景家貢品麻花”包裝箱。現在的景家麻花包裝考究,一般一個包裝箱內盛10袋麻花,每袋內裝麻花10根。
包裝改進了,制作麻花的工藝和原料也有所改變。景家麻花除了保留傳了很多代的甜、咸兩種麻花外,后又加以改進,開發出了奶油、五香、雞汁、麻辣等口味的新品種的麻花,使景家麻花形成了幾大系列———五香、雞汁、甜、咸、麻辣、奶油麻花。
數獲殊榮暢銷周邊1984年,虞城縣景家麻花被選入《中國工商企業名錄》,并被河南省輕工業系統評為優質產品。1985年3月上旬,當時的中央領導萬里同志視察豫東,曾慕名品嘗了景家麻花。1992年4月下旬,原河南省委書記李長春等同志到商丘視察,品嘗了景家麻花這個地方風味名吃后,吩咐商丘的領導加以重視,給予扶植。2003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商丘,聽從工作人員安排,景慶輝把精心烹制的景家麻花送到胡錦濤總書記下榻的賓館。可以說,很多蒞臨商丘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名人,欲品嘗商丘的地方風味小吃時,一般少不了景家麻花。
現在的景家麻花,不光在陳店集保留著傳了很多代的攤點,在虞城縣也有景家麻花專銷處。同時,在商丘、曹縣、徐州等周邊地方也都有景家麻花的銷售處。因為包裝改進了,景家麻花現在也進了超市。
但因為景家制作麻花的傳統工藝改進不大,仍然是四五個人用傳統的辦法制作,制作速度相當慢,5公斤面一般就要炸一整天。
據景慶輝說,平常時間,每天5公斤面做出的麻花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但逢年過節,全家人就要連天加夜地干,仍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我們期待景家麻花的傳人能解放思想,改進工藝,讓景家麻花這枝民間奇葩,大放異彩,重續芳華。(蔣友勝)(原標題:傳承三百年的景家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