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品胡芹
當地政府提供的資料表明,胡芹屬于歷代貢品,因產于襄王分封之地的胡襄集旁的胡莊而得名,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葉片深綠,根小棵大,莖部光滑,生長快,纖維少,吃著清脆無渣,芳香爽口,素有“芹王”之美稱。它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養顏、保健的特殊功效,是綠色環保食品。
相傳,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了皇帝,柘城人將胡芹送至汴京,趙匡胤品嘗后贊不絕口,封為菜肴之佳品。從此,胡芹便一直作為歷代貢品延續至明清。
1953年,全國各地的名優農產品在北京農業展覽館參加展覽會,胡襄農民把精心采收的1500公斤胡芹從商丘火車站直接運到北京參展。
展出期間,人們曾把胡芹送到中南海,讓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品嘗。毛主席品嘗后感到味道確實不錯,專門給當地老百姓寫了一封書信,向當地老百姓表示感謝。信中內容大概有這樣一句話:胡芹是勞動人民的果實,今后不要再義務送了。
只可惜這封信在村里保存時失傳,記者無法親眼看到書信的內容。據說當時書信由村里的一名教師保存,可至今也沒有找到這封信的下落,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但這同時也給胡芹增加了一層更加神秘和傳奇的色彩。
之后,從1958年到1962年,胡芹作為農產品曾多次進京參加展覽。胡芹也因其歷史悠久名揚四海,因其能醫病健身享譽天下。
特色胡芹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中國的芹菜種植歷史悠久,面積那么大,為什么惟有柘城縣胡襄鎮的胡芹這樣出名呢?
記者去柘城采訪之前,曾聽朋友說當地的芹菜僅有幾畦種出來的才是正宗的胡芹。而記者在胡襄鎮的所見所聞,覺得并不是那回事兒。胡襄鎮鎮長許玉賓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個中緣由。
其一是自己育種。胡襄鎮胡芹的正宗產地是在胡芹行政村,行政村下轄胡莊、張菜園、劉莊等自然村,總人口1000多人,耕地面積1000余畝。可以說整個胡芹行政村的土地大都以種植胡芹為主。
數百年來,當地老百姓保持了自己繁育種子的習慣,從自家菜田里培育優良種子,并一直延續至今,與外界的芹菜品種幾乎沒有雜交,做到了“根純苗正”。
其二是“三立”栽培。胡芹行政村的老百姓種植胡芹仍是按祖上流傳下來的傳統種植模式。每年的立夏前后開始育種,立秋前后開始移栽,立冬前后開始收獲,一成不變。
其三是地窖儲藏。胡芹到了收獲季節,整個莖和葉是墨綠色。當地老百姓帶著土墩把胡芹從菜田里刨出后,“移植”到自家所挖的地窖里面,還要讓其“生長”一兩個月時間。這時候,胡芹開始產生“質”的變化:整棵芹菜的莖稈和葉子全部由墨綠變成嫩黃,并長出嫩芽,到春節前才開始上市。
其四是土質區別。在胡芹行政村的1000多畝土地上,用鐵锨隨便向地下挖30多厘米深,就會發現黑土層,這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只有這樣的土層,才能夠生長出味道鮮美的胡芹來。同樣的種子,種到其他地方,就達不到這種“效果”。開封的“玻璃脆”也相當出名,但無法與胡芹相提并論。
胡芹行政村所種植的胡芹,你只有品嘗以后才發現,一股濃濃的芹菜味撲鼻而來。在村頭農民種植胡芹的菜畦里,記者隨意拔出一棵,仔細咀嚼莖稈,味道著實不一般。
藥用胡芹
也許是孤陋寡聞,見識短淺,過去記者只知道芹菜是一道菜肴,吃法有許多種,還從未聽說過芹菜有藥用和保健功能。
鎮長許玉賓給記者講述了他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年有一段時間,他因工作勞累,經常出現頭暈頭疼,大腦思路不清晰,他連續3天每頓飯都吃些胡芹,結果不知不覺神清氣爽,工作起來特別有精神。
鎮長的話可能含有廣告成分。但是他對記者說,上面有不少領導都派人到村里專門購買胡芹,聽說吃了降血壓、降血脂,挺管用。他還告訴記者,今年民權縣的一家酒廠和村里達成了協議,在胡芹“移植”到地窖里的季節專門收購芹菜葉子,用來加工一種具有特殊風味和保健功效的飲料。
記者在胡芹行政村采訪時,就胡芹的藥用功能和村里的幾位老人聊了起來。老人們說,種了一輩子的胡芹,大道理我們不懂,你看我們都是七八十歲的人了,身體沒有什么毛病,可能和經常吃胡芹有關系吧。
千百年來,柘城縣胡襄鎮的胡芹之所以歷代成為貢品,因為它不單單是食品,更是“藥品”。
綠色胡芹
胡芹行政村年輕的黨支部書記劉全慶告訴記者,胡芹是標準的綠色環保食品,沒有受到任何農藥和化肥的污染。
芹菜本身就有一股較為濃重的氣味,害蟲根本不愿和它打交道,也就不需要噴灑什么農藥。最近兩年,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沼氣,沼氣池產出的優質農家肥是施底肥的好肥料,施到田里根
本不會產生病蟲害。沼氣池產出的沼液,又成了噴灑芹菜的“葉面寶”。所以,當地的胡芹也就成了天然的綠色食品。在和一位農家婦女交談時,她對記者說,家里喂有幾頭豬,所產的糞尿足夠上幾畝地的。
高產胡芹
記者在胡芹行政村采訪時看到,該行政村80%以上的土地種植了胡芹。一位曾上過《河南日報》的老人說,他種植的胡芹在上世紀80年代畝產就超過了萬斤,收入相當可觀啊!
鎮長許玉賓在菜田里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胡芹大都在春節前銷售,在當地每公斤一般可賣到1.5元,拉到外地每公斤最高可賣到3元,每畝收入5000元以上絕對沒問題。
目前胡襄鎮的現狀是僅胡芹行政村這個主產地生產胡芹,而鄰近具有同種土質的村莊種植面積卻很少。是不是胡芹非要種在胡芹行政村才叫胡芹,其他村莊就不能種植胡芹,或種植的胡芹沒有“胡芹味”?
鎮長的回答是:“非也。”他說他曾專門跑到省城請來農業和土壤方面的專家對當地的土質進行分析和化驗,其結果是只要是和當地相同的土壤,都可以大面積種植胡芹,味道上也沒有什么區別,只是人們的心理作用而已。
聽鎮里的負責人說,他們將在現有的胡芹行政村1000多畝胡芹的基礎上,建立胡芹生產基地,完善項目區內的水利設施,兩三年內實現種植優質胡芹1萬畝。并建設胡芹加工廠,搞好胡芹包裝、脫水等粗加工。搞好弓棚種植,擴大胡芹種植規模,使胡芹生產一年一季變成一年兩季,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
記者也從村里了解到,胡芹行政村今年專門成立了合作社,變各家各戶的自然銷售為合作社收購,統一對外銷售,老百姓賣菜好比過去到合作社賣筐一樣,不再為銷售作難。
品牌胡芹
胡芹雖然是一個土特產,但它卻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名牌,甚至比某些經常在報紙、電視上做廣告的酒產品要悠久得多,并且是正宗的貢品。然而記者在和當地的鎮、村干部交談時卻發現,這么一個著名的產品至今仍沒有到工商行政部門注冊自己的商標,這可能和當地人的小農意識有關。
作為一個出了名的地方土特產,怎么能夠突破束縛自身發展的瓶頸,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才是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采訪中,鎮里和村里的干部也向記者講述了今后胡芹的發展思路。
鎮長許玉賓向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春節前夕,一位在鄭州工作老家是胡襄的官員給許玉賓打了個電話,說他去過許多大型超市,很多不知名的農產品都堂而皇之地上了超市的柜臺,惟獨沒有發現家鄉的農產品。他的許多朋友都想品嘗老家的胡芹,想讓鎮長給想想辦法,搞些小包裝的胡芹。
這下子提醒了鎮里的干部,鎮里立馬組織人員到鄭州和商丘拉起布棚銷售胡芹,很短時間就銷售一空。許多人就是沖著“胡芹”這個金字招牌來的,無論價格高低,都要買上一些,或自家品嘗,或贈送親友。
北京也有人曾專門開車到胡芹行政村購買胡芹,可當地百姓沒有拿出當年進京參展的勁頭,白白喪失了宣傳自己的機會,仍然沿襲著過去那種“提籃小賣”的傳統經營模式。
品牌應該產生效益,不管是社會的還是經濟的。但愿柘城縣的胡芹發展能夠走出誤區,讓這個千年老字號真正發揚光大,惠及別人,也惠及自己。(總策劃:郭文劍 張浩哲 張宏建 文\晚報記者楊根生 李雙軍 圖\晚報記者 魏文惠)(原標題:千年“芹王”數胡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