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商丘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睢縣
2013/4/2 10:05: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這種遺產維持了各國人民的共同記憶,只有它才能夠確保文化特性永存。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評審委員會進行認真評審和認定,提出了推薦項目共121項,并于11月8日向社會公示。其中,我市有6個項目被列入公示名單,分別為:民間文學類花木蘭傳說、民間美術類柘城李秀山泥塑、民間舞蹈類大仵民間舞蹈、民間戲劇及曲藝類四平調和二夾弦、文化空間類火神祭祀。二夾弦,又名“兩夾弦”,是流行于魯西南、豫東、皖北一帶的戲曲劇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分別夾著弓上所系的兩股馬尾,用以拉奏而得名。
睢縣是河南省最早傳入二夾弦這一劇種的,據88歲的老藝人彭素鸞回憶,睢縣后臺鄉閻莊村二夾弦玩會班成立于1895年,尤吉屯鄉丘井村玩會班則成立于1900年。現在的“睢州二夾弦劇團”是河南省唯一一家民間傳統業余劇團,雖春、冬季節依然活躍在各種廟會和活動中,但隨著人們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對戲曲的興趣愈來愈淡漠,二夾弦的演出也愈來愈少。
睢縣二夾弦花開兩朵
關于二夾弦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奇故事:清朝嘉慶年間,山東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雖然家境貧困,但他酷愛詩歌,精通韻律,一日,他聽到女兒紡花時哼唱的小調與紡花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美妙悅耳,十分動聽,于是便把譜子記錄下來,教女兒唱。因遭天旱,他們父女倆南下逃荒,沿途唱著他編的小調乞討,所到之處都很受歡迎。這就是最初的紡棉小調。后來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礎上,經過老一輩藝術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逐步形成今天的二夾弦。
睢縣的二夾弦有兩個分支,一個是后臺鄉閻莊村二夾弦劇團,另一支是尤吉屯鄉丘井村,這兩個分支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主要一支為后臺鄉閻莊村。后臺鄉閻莊村玩會班由閻莊人韓寶印創建于1895年。韓寶印對二夾弦情有獨鐘,無論是生、旦、凈、末、丑,還是拉弦無所不能,韓寶印家境貧寒,以走村串鄉演藝為生。
閻莊人韓祖興(1919年生,已故)7歲學藝于韓寶印,學習了二夾弦的全部精華,繼承了許多傳統唱腔和劇目,有50多部戲至今仍在傳唱,并做了許多增補益善工作,使得二夾弦在民間更受歡迎。韓祖興與彭素鸞結婚后,又教會了彭素鸞二夾弦,他們邊繼承、邊發展、邊收徒,成立了閻莊二夾弦劇團,二夾弦得以在睢縣及周邊地區流傳。
另一支是睢縣尤吉屯鄉丘井村玩班會,組建于清朝宣統年間,距今已有百年歷史,為該村張玉春、陳化玉創辦。
據二夾弦老藝人郭振東講,陳化玉家庭很窮,從小跟隨父親在河北、山東一帶要飯,在當地拜師學藝,學會了二夾弦劇種的各種行當,后回家鄉創辦了丘井戲曲玩會班,其所收弟子有開封第一任二夾弦劇團團長李學義,以及連孝志、連普備等。1958年,山東菏澤二夾弦劇團來睢縣演出期間,該團團長、著名表演藝術家黃云芝(藝名小白鞋)親自到陳化玉家拜訪,稱其為老師。
1958年,睢縣政府在閻莊、丘井兩個二夾弦玩會班的基礎上,合并成立了睢縣二夾弦劇團,配備了音樂唱腔設計人員,并舉辦了數期戲曲培訓班。“文革”期間,為破“四舊”,原來的曲目全部不讓唱,劇團基本停止了演出活動,至1968年,睢縣二夾弦劇團被撤銷,演員全部回家,由政府主辦的二夾弦劇團至此壽終正寢。1970年,在藝人韓祖興、彭素鸞、馬義生、張新正等人的組織下,重新組建了睢縣后臺鄉閻莊村二夾弦劇團,并保留了大量傳統劇目,繼承了二夾弦的優秀聲腔,培養了一批二夾弦的傳人。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睢縣又成立了河堤鄉二夾弦劇團,使得二夾弦劇種得以壯大和生存。
60年戲劇傳承路
睢縣后臺鄉閻莊村88歲的老藝人彭素鸞為在世二夾弦最早傳承人。當記者在睢縣文化館館長張祖營和黨支部書記張慎芝的陪同下找到這個離縣城30多公里的偏辟村莊時,彭素鸞老人熱情地從院里迎了出來,老人88歲高齡身板依然硬朗,走路有勁,腳下有根。其兒媳打趣地說:“唱了一輩子戲,落了個好身體。”彭素鸞老人告訴記者,她是結婚后才跟丈夫韓祖興學唱戲的。當時她已二十五六歲,但天資聰穎,只要聽丈夫唱兩遍就能學會,加上她知道自己學戲晚,所以學起來很用心,每天都刻苦練習。后來跟著劇團演出,邊學邊演,不到幾年就把幾十個劇目全部掌握,且邊演出邊收徒。“我們這兒唱二夾弦的都是我和老伴教的。”彭素鸞老人說,她這一輩子收了七八十個徒弟。開封二夾弦劇團第一任樂隊指揮馬培功就是她的徒弟。彭素鸞老人回憶說,她當時領著一班徒弟走鄉串村演出很不容易,往往是晚上唱戲,第二天早上要點饅頭充饑,上午抽空排戲,快到中午時趕緊到村莊上唱一陣好討點口糧。她的徒弟都是這樣教出來的。老人說,她70多歲還登臺唱著戲呢。幾十年里,她領著徒弟到過淮陽、石家莊、杞縣、山東曹縣、原陽、葉縣等地演出,所到之處,很受老百姓的歡迎。老百姓曾用這樣的話來贊美其唱腔的優美:“撕綾羅、打茶盅,不如二夾弦哼一哼”、“二夾弦哼一哼,不穿棉襖能過冬”、“不吃、不穿、不過年,也要去聽二夾弦”……
振興二夾弦任重道遠
采訪時,老人說:“我給你們來一段《白蛇傳》選段吧。”在優美流暢、委婉細膩的曲調中,記者感受到二夾弦已融入到老人的生命里。
前兩天剛從平頂山帶團回來的韓戰軍團長告訴記者,他們現在掛牌演出的“睢州二夾弦劇團”就是后臺鄉閻莊村二夾弦劇團。韓戰軍說,二夾弦的曲調優美流暢,唱腔委婉細膩,生、旦、凈、丑的唱腔都有“真腔吐字,假嗓行音”之特點。它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能演出古、今及近代各種劇本體裁,且又能駕馭正、悲、喜、鬧、文、武多種風格的表演形式。二夾弦有《王莽篡朝》、《賀后罵殿》、《三拉房》、《孟姜女》等50多種傳統劇目,唱上半個月也唱不完,且大多是宣傳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表現男女愛情的題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因而很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據韓戰軍介紹,現在的睢州二夾弦劇團有20多名演員,且女多男少。由于收入不太可觀,每年都有一兩個出去打工不回來的,也有跟著嗩吶班唱戲的,人員是逐年減少,年輕人學唱二夾弦的也很少。韓戰軍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眾多原因的影響,全國僅有的幾個二夾弦劇團都相繼消失。由于老藝人的去世和轉行,許多劇目、曲牌無人繼承,無人整理,造成了劇目、曲牌甚至板式的湮滅,他再過10多年也出不去了,下面再沒傳承人,如果沒有上級部門的支持,二夾弦劇種就會面臨失傳的危險。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京九晚報 2006-12-29 作者: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