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文化交流 >> 瀏覽信息

雙鸞銜花枝銅鏡上的盛唐風貌

2016/12/13 12:05:54 點擊數: 【字體:

雙鸞銜花枝銅鏡上的盛唐風貌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由此可見銅鏡在唐代不僅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種文化。銅鏡的造型紋飾不僅可以反映出鏡主人的個人喜好文化素養,也濃縮了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意識與審美情趣。青州市博物館收藏的這枚唐雙鸞銜花枝銅鏡(見圖),就是極具盛唐特點的一件珍貴文物。

 

  此鏡直徑27厘米,素緣,呈八出葵花形,卷邊,圓形鈕,花瓣形鈕座,鈕左側有裂。鏡中的主題圖案采用環繞式和對稱式的手法,表現了一對首尾相接的雌雄鸞鳥口銜葡萄枝蔓果實,挾鈕相對振翅翹尾的,作翩翩起舞狀。兩鸞鳥采用浮雕的技法,雄鳥體態雄壯,呈俯視狀。雌鳥體態修長秀美,呈上仰狀。鸞鳥羽翅遒勁,尾翼細長,鳥頸飾連珠項圈,振翅上翔,迎風起舞。一條中間打花結,兩端有連珠的長綬帶,將雌雄雙鸞緊緊相連。鸞鳥在民間是一種象征吉祥的鳥,綬帶象征壽,是吉祥之意。此布局清新明朗、流暢華麗、生氣充沛、柔美自然,充滿了浪漫的情趣。

 

  古人最早用水作鏡照面,后來隨著青銅器的出現,就用青銅盆盛水作鏡,古人所說的“鑒”其實是用青銅盆或缸盛水作的鏡,與后來所說的銅鏡的鏡還不太一樣。在古代商周時期銅鏡是用來祭祀的禮器,春秋至秦時期,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地走向民間,是人們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具,到宋時期一般用作陪嫁品。漢朝和唐朝是銅鏡發展的兩個鼎盛時期,宋以后開始走向衰落,在明清后隨著玻璃的出現,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銅鏡的形狀多樣,一般制成圓形,也有方形、長方形等。唐代以后出現了花形鏡,如葵花形、菱花形等。宋代出現了異型鏡,如亞字形、鐘形、桃形等,也有帶柄的銅鏡。而此枚雙鸞銜花枝銅鏡,其形狀正為八出葵花形,是唐代最為流行的樣式。銅鏡不管什么樣的形狀,正反兩面的功用是確定的,正面以鉛錫磨礪光亮,用以照面,背面為裝飾圖案,或鑄有銘文,也有素面無圖案的,并有鈕,鈕上有孔,用以穿系固定。銅鏡大小規格不同,如小而輕薄的銅鏡,可用繩穿鈕孔,系于身上,隨身使用。而像此枚銅鏡規格較大,一般用繩系于墻壁上,或是放置于鏡臺上使用。

 

  銅鏡紋飾的風格和特征,會受不同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而不同。如出土最早的銅鏡是距今約四千年前齊家文化銅鏡,其背面紋飾為七角星紋,漢代最為流行的紋飾為蟠螭紋、雙夔紋。而唐代銅鏡的紋飾圖案和表現技法,與其他朝代有著顯著不同,別具一格。在繼承了以前的傳統紋飾以外,唐早期主題紋飾以靈異瑞獸為主,如瑞獸葡萄鏡、四神鏡等。此時期銅鏡布局和諧,形象生動,豐腴柔健。盛唐時出現了一些新的題材內容,如為花鳥、瑞花、人物故事、盤龍、對鳳等,珠圓玉潤,繁花似錦,表現了吉祥寓意,盛世太平。而晚唐處于衰落趨勢,多為八卦鏡、萬字鏡,有宗教意義,整個看上去,簡單粗放,單調乏味。這枚銅鏡主題紋飾為雙鸞銜花枝圖案,符合盛唐時期的特點,故而可以斷定該鏡應為大唐盛世之物。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為輝煌的時代,先后經歷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高速發展時期,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因為當時統治者皇族具有胡人血統,使得唐朝在諸多方面異于其他朝代,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就出現在唐代。唐人的審美也不同于別朝,歷史上各朝的審美大都追求婉約、含蓄,而唐人在審美價值上更追求豪放、豐滿、華麗。反映在唐代銅鏡上就是制作精細,質地優良,呈現出一派富麗堂皇、千姿百態的式樣。而此枚銅鏡尺寸大,光亮飽滿,圖案刻畫生動飄逸,無不體現了唐人的樂觀、自信,對美好生活的貪戀。

 

  此鏡背面紋飾為雙鸞銜花枝圖案,寓意幸福吉祥如意,“銜”與“獻”、“綬”與“壽”均諧音,“長綬”象征“長壽”,唐玄宗詩有“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之佳句,李賀《美人梳頭歌》有“雙鸞開鏡秋水光,解鬟臨鏡立象床”之句。鸞鳥是我國古代象征吉祥的一種禽鳥,常用于比喻祥和、夫妻恩愛、家庭和諧、美滿幸福。由此筆者推斷該鏡應是陪嫁閨中女子使用之物。但銅鏡不只是女子梳妝之用,文人雅士的男子也是常備之物,如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商隱的《無題》:“曉鏡但愁云鬢改”等,可見唐代男子也是經常照鏡子,注重自己的儀表儀容的。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收藏快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