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文化交流 >> 瀏覽信息

國人買回乾隆印章令人喜憂參半

2017/9/29 11:52:39 點擊數: 【字體:

國人買回乾隆印章令人喜憂參半

 

  乾隆的一枚私人印章在海外某拍賣行成交,最終成交價高達122.5萬歐元。報道稱,這枚印章一直屬于一個法國家族所有。買主是一位中國人。(據9月25日《環球時報-環球網》)

 

  我看到這則新聞,喜憂參半。喜的是,中國人買回了原本就屬于中國的文物。憂的是,新聞翻譯者缺乏歷史意識、缺乏國家與民族層面的文物保護理念。

 

  “屬于一個法國家族所有”這句話中的“屬于”可以直譯,但應該且在作為新聞時必須打上引號。固然,這個法國家族可能是花錢買來的中國印章,但追溯其源頭,乾隆爺的印章,怎么就“屬于”他家的了?

 

  雖然新聞中沒有交待這枚印章流落異國的來龍去脈,但是,眾所周知,近代文物流失主要發生于“三大浩劫”。一是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二是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北京。三是日本侵華戰爭大批量掠奪。

 

  我們沒有證據證明這件價值近千萬人民幣的乾隆印章,是在哪一次浩劫中,流到這個法國家族手里的。不過,有必要通過這件事,加深一下我們對中華文物流失的歷史認知,增強每一位中國公民乃至海外華人保護中華文物的意識。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很有文藝范的帝王之一,也是在文化生活使用圖章最多的皇帝。乾隆對此有個說法,制印之事,承為祖制。他說爺爺康熙、父親雍正,都是喜歡朱紅印章的。青出于藍當勝于藍,刻制印章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必須超過祖宗們。

 

  現今可考的除現存于故宮的金、玉、木印和田黃大印之外,還有許多流失海外的不同優質石材的印章,不完全統計有千萬枚之多。最大的形如石磚,最小的巧如豌豆。

 

  八國聯軍洗劫北京,西方軍隊,相比便于攜帶回國的金銀財寶,他們對乾隆印章之類的石器文物不怎么感興趣。一是他們基本不懂中華文化,對刻上漢字的小石頭沒有多少好奇心,二是他們嫌這些東西拿多了過于笨重,難以攜帶。而真正的行家是在八國聯軍中派兵最多的日本軍隊。

 

  日本擁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館,共收藏中國歷代文物近200萬件之多,絕大多數均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和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日本侵略軍“運出”中國的。

 

  日軍中一些人對中國文化十分了解,有的甚至就是隨軍而來的考古專家,知道哪些文物值得搶,哪些不值得搶。他們明目張膽地掠奪古玩、字畫、古籍、佛典和印章等中國文物,然后拿到日本,再轉手賣給歐美。

 

  印有乾隆御制三希堂印章的《中秋帖》和《伯遠帖》,被溥儀挾帶出宮,歷經日本傀儡偽滿政權期間,幾易其手,五十年代在香港典押給了一家外國銀行,對方是一個印度人。周恩來總理得知后,立即特批資金,派出文物專家急赴香港,趕在對方合同最終簽字之前,贖回這兩件國寶,重新回到故宮。

 

  針對海外公開拍賣從中國掠奪的文物,如此強盜行為,法國作者雨果曾經怒斥道:“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難道還有比這種行為還無恥的嗎?!”

 

  當年雨果的憤怒是出于良知,我們更有理由為此憤怒,憤怒的理由不僅僅出于良知,更出于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應有的關切與責任。以民間購買形式,讓中華文物回家固然是一個次優的選項,還需國家出面追討文物,在制度創新、資金投入、專業運作以及國際合作上有更大的突破,窮盡國際法律、國家機器、民間市場的一切手段,將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完璧歸趙。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淺談宋代湖田窯影青瓷的工藝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