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記者慕名前往禹州市神垕鎮打探與鈞瓷齊名的神垕十里長街,在神垕,十里長街因鈞瓷而聞名,鈞瓷因十里長街而興起,這里不僅有厚重的鈞瓷文化更有將鈞瓷推向世界的十里長街。
神垕地處伏牛山余脈群峰懷抱之中,東有風翅山,南有大劉山,西有鳳陽山,北有乾鳴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孕育了神垕古鎮的悠悠神韻。神垕老街地處神垕鎮中心區,當地人們俗稱為“十里長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原是由肖河(騶虞河)兩岸的二道街、高老莊、朱園溝、茶葉溝、老窯坡5個古老村莊連片而成的。目前,神垕老街比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老街道,如東大街、老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北寨街、祠堂街、紅石橋街、楊家樓街,總長度約4公里。
來到神垕老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古寨門,西側為“天保”寨門,東側為“望嵩”寨門。寨門固如城墻,寨門四周和墻上建有炮樓,在當時主要作用是為了抵抗匪患、防范洪災。兩個寨門墻體均為青磚結構,巨石砌成。兩個寨門由一座拱形石橋騶虞橋相連接。如今這兩座寨門已成為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進入“望嵩”寨,猶如時空穿梭,青石鋪墊的街道,古色古韻的各色建筑以及屋頂那隨風輕舞的雜草,無一不散發著古老的氣息,古樸而寧靜。街道兩側的民宅都是一進三或一進五的“深宅大院”。據了解在當時每個院落人口少則數十口,多則上百口。大多數院落都是以一個姓氏聚居,這是因為歷史上多次戰亂和自然災害,人口大幅減員,從明代開始的多次移民,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大都成為大戶人家,每個院落一個姓氏,最多的已經發展到幾千人,因此,多數宅院都是以姓為院名,如白家院、霍家院、溫家院,辛家院等。
在街道的中部是伯靈仙翁廟,也稱“窯神廟”。據史料記載,始建于宋代,據現存碑文記載,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1986年被河南省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鈞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垕“鈞都”、“瓷鎮”的重要標志。廟門是一個抱庭,石獅、石柱、石雕古樸、莊重、引人入勝。石柱上鐫刻一副對聯:“靈丹寶錄傳千古,坤德離功利萬商”,充分體現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繁榮的經濟狀況。廟內主要建筑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正門為花戲樓。窯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因其隨師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燒炭的祖師,也是瓷業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據史載,舜曾“陶河于濱”,被窯民們奉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傳是一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
如今神垕老街已完成了主區項目和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對外開放。近期將進一步改善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面完成老街景區建設和古鎮區的整修、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使老街成為中原地區明星旅游景點和旅游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