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相關視頻 >> 瀏覽視頻

洛陽牡丹冠群芳 唐宋時期最輝煌

2013年04月23日 點擊數: 【字體: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第29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正在舉辦,為配合牡丹文化節的舉辦,“走近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欄目本期及下期將刊登兩篇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牡丹文化節的稿件,追溯洛陽牡丹歷史、講述牡丹文化節淵源、介紹牡丹文化節盛況等,敬請讀者關注。

  在常人看來,但凡稱得上“遺產”的,都是有點年頭的。

  2008年,洛陽牡丹花會(現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與唐三彩燒制技藝、真不同水席制作技藝、關公信俗一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時,記者不得其解:后三者分別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歷史,稱其為“遺產”名副其實;洛陽牡丹文化節肇始于1982年,至今也不過29個年頭,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比顯得太“年輕”了,怎能成為“遺產”?

  這幾天,記者細讀史料,拜訪專家,才知道這是一種誤解。牡丹文化節雖然僅僅舉辦了29屆,但洛陽牡丹的“根”深著呢,可以追溯到唐宋。

  它不僅有看頭、有說頭,更有年頭。

  1  牡丹初名木芍藥

  牡丹原生于山野,幽芳自賞,并不為人們所知。宋代史學家鄭樵說:“牡丹初無名,以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

  如果此說準確的話,《詩經·鄭風·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詩句中的“芍藥”,說不定還真是牡丹呢!

  因為這首詩說的是農歷三月三上巳節的習俗,芍藥農歷四月才開放,而早開牡丹農歷三月初就可能綻露芳容。更何況這首詩所描繪的事件的發生地點與盛產牡丹的洛陽相距不遠。

  人們真正關注牡丹,是因為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就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的記載。

  之后,人們又發現了牡丹的觀賞價值。中唐文人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記載:“北齊楊子華畫牡丹極分明。”說明到南北朝時期,牡丹已逐漸成為一種觀賞花卉,成為畫家描繪的對象。

  2  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

  專家考證,洛陽是中國牡丹的重要產地之一。古代洛陽四周的邙山、錦屏山、萬安山、嵩山等地,野生牡丹廣泛分布。

  但史書上關于洛陽牡丹的記載始于隋唐。

  南宋王應麟編撰的大型類書《玉海》說:“隋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色、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云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

  西苑是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時所辟的御園。專家推測,這或許就是洛陽牡丹人工栽培之始。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富足,種牡丹、賞牡丹漸成一種社會習俗。“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白居易的詩反映了這一盛況。當時,人們買牡丹、賞牡丹已經到了“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

  唐代關于洛陽牡丹的故事、詩詞、史料記載明顯增多。在諸多傳說中,人們最為熟知的是“武則天貶牡丹”的故事。其實,武則天對洛陽喜愛有加,她一生活了82歲,其中在洛陽生活的時間長達30年。她改洛陽為“神都”,把洛陽的地位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她將長安的牡丹引種到洛陽,是合乎常理的事。“武則天貶牡丹”的傳說,其實是對女性當皇帝不滿的后來人的穿鑿附會。

  唐代還出現了專門種植牡丹的花師。詩人柳宗元記載,當時,有個叫宋單父的洛陽人,擅長種植牡丹,他種植的牡丹能夠變異千種,甚至培育出了紅白相間的牡丹。后來,唐玄宗李隆基將他召到驪山,種植牡丹上萬株,顏色各不相同。

  唐代花工牡丹種植技藝之高,由此可窺一斑。

  3  洛陽牡丹甲天下于宋

  從夏至隋唐,洛陽曾經做過13個朝代的都城或陪都,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到了北宋,洛陽雖為“西京”,但已是夕陽西下。

  可就在此時,洛陽牡丹卻進入了名副其實的“盛花期”,真正實現了“甲天下”,為日漸衰落的洛陽城涂上了一抹亮色。

  宋代,我國牡丹的栽培中心由長安轉移到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步。在各種專著中,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可謂扛鼎之作,它是我國現存最早記述洛陽牡丹的專著。

  “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的這句話,奠定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基調。

  任何一種習俗的形成,都必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北宋時,洛陽人愛牡丹成癖、賞花成癮,這在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也有反映:“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邀游。往往于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幕,笙歌之聲相聞。最盛于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及郭令宅,至花落乃罷。”

  真可謂“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4  洛陽牡丹何以甲天下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這是歐陽修贊頌洛陽牡丹的名句。

  有這種感受的不止歐陽修一個人。過去,洛陽花工在培植牡丹的過程中,都會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洛陽種植的牡丹,花開得又大又艷,可一旦運到外地種植,往往不如在洛陽生長得好。

  直到2004年,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和洛陽市地礦局公布了一項科研成果,才為這一奇特現象作出了科學解釋:經過對洛陽土壤的調查,調查人員發現伊河、洛河帶來的火山巖微量元素成就了洛陽牡丹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洛陽土壤中的各種微量元素,特別是錳、銅、鋅、鉬元素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進植物細胞生長,特別適合農作物和花卉的種植。

  洛陽牡丹甲天下,一靠地脈,二靠人脈。

  歷史上,洛陽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輻射周邊,影響深遠,成為中國的根文化。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象征國家的繁榮昌盛,因此得到了多個封建王朝的喜愛,在都城洛陽廣為種植。

  到了北宋,洛陽雖然失去都城地位,但仍是解職官僚和文人名士的薈萃之地,北宋的重臣范仲淹、歐陽修、富弼、司馬光、呂蒙正、文彥博、邵雍、程頤、程顥、蘇轍等,都曾居住在洛陽。他們在洛陽建設園林、廣植牡丹,進而把牡丹種植和觀賞推至頂峰。

  元明清時,隨著洛陽政治、經濟地位的下降,花事活動漸趨衰弱,但經過隋唐至北宋數百年的熏陶,洛陽牡丹已經深深植根于河洛大地,在百姓心中形成了濃厚的“牡丹情結”。

  這就像冬天里的牡丹,雖然褪去鉛華,但并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它正在積蓄力量,一旦到了來年春天,便會發芽、抽枝、展葉、現蕾、綻放……以更加蓬勃的氣勢、更加俏麗的姿容去迎接世人、傲視群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2013-04-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