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密市牛店鎮綏水河畔的補(伏)國遺址一角
□首席記者李紅軍文圖
2007年11月2日至3日,“中國民間文化之鄉”專家考察組一行10人在中國民協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省民協主席夏挽群的帶領下,對新密市申報“中國羲皇文化之鄉”并掛牌“中國羲皇文化保護基地”進行了考察。
考察組先后深入新密來集鎮伏羲女媧祠、平陌鎮天爺洞、牛店鎮娘娘廟、開山等伏羲文化遺址進行了詳細考察,最后達成共識,一致認定新密市為“中國羲皇文化之鄉”并掛牌“中國羲皇文化保護基地”。
這個認定在2008年1月2日,以《關于同意命名河南省新密市為“中國羲皇文化之鄉”并建立“中國羲皇文化保護基地”的決定》形式確定下來。
新密能成為“羲皇之鄉”,無疑靠的是浮戲山,靠的是浮戲山里濃厚的伏羲文化。
按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河南大學教授張振犁先生的考證,“浮戲”與伏羲同義,浮戲山即伏羲山。
浮戲山中有三個山峰,分別叫做西皇山、中皇山、東皇山,西皇山下有條深溝叫洪荒溝,傳說是伏羲女媧滾磨成親和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至今那里還有 五色石。浮戲山系之開山上,建有開廟,廟內有三皇殿,供奉著伏羲、女媧和神農。此外,像浮山嶺上的伏羲女媧祠、靈巖山上的天爺洞乃至流傳在當地民間的 眾多伏羲女媧傳說和民間風俗,以及豐厚的考古學文化,都從不同側面,佐證了伏羲之于浮戲山的存在。
伏羲,一個被中華民族作為人祖的姓氏,是他開啟了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興漁獵;養犧牲,充庖廚;作甲歷,定四時;造琴瑟,歌扶徠;正姓氏,制嫁娶;建屋廬,始定居;嘗百草,制九針;造干戈,飾武功;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竹書紀年》:“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命朱襄為飛龍氏,命大庭為居龍氏,命渾沌為降龍氏,陰康為土龍氏,栗陸為水龍氏。 立五官,“以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定九相,“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朱襄為左相,昊英為右相,栗 陸居北,赫胥居南,昆連居西,葛天居東,陰康居下。”列六佐,“金提立化俗,鳥明立建福,視默主災惡,紀通為中職,仲超為海陸,陰侯為江湖,分理宇內,而 政化大治。”“九州之牧,各統其人,群居于外,伏羲始定四海之廣,作八卦,分九州。”
上溯數千年,自伏羲至黃帝,歷代帝王無不以龍自喻,以取得正統地位。伏羲氏自號龍師,以龍紀官,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它是一面旗幟,鼓舞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體現了中華先祖的智慧和力量。
2008年的農歷正月初四,我來到浮戲山,循著考察組的足跡,探尋浮戲山中濃厚的伏羲文化。
新密地名來自伏羲文化
正月初四我來到新密時,新密黃帝文化研究會的成員早已等在那里,于冬日里,讓你感到一種濃濃的暖意,更感到他們對新密文化的熱愛。
他們分別是鄭觀州、王執仲、魏殿臣、鄭國順、李順卿、劉峰亭、張懷洲、楊建敏等,都是新密文化的專家。其中,李順卿先生還搜集了一大堆音像、圖書等方面資料讓我看。
圍繞伏羲文化,談話循次展開,從新密地理位置到文化遺存,從考古發現到民間風俗,條分縷析,讓你感到一種學者的嚴謹和實證。
于這種嚴謹和實證中,新密伏羲文化也在我腦中漸趨明朗。
新密境內的山脈也稱為中岳嵩山東衍余脈,新密境內山脈最高處是五指嶺,是原鞏義、汜水、滎陽、登封、新密五地之界山,自西而東稱浮戲山,又稱伏羲山。
從大的方面來說,浮戲山屬于溱洧河流域,溱水和洧水在新密境內交織,雖然不大,卻孕育了偉大的歷史文化。
按史料記載,在上古時,溱洧河流域曾是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方,而從地形上看,新密又是淮河平原與河洛盆地溝通的要道之一,所以先秦時期,人們在這里從事農耕生產,生息繁衍,這也讓人理解為什么這里早期伏羲歷史文化如此豐富。
目前,一個基本一致的看法是:伏羲時代就是中華文明的肇起時代。因為從經濟上,當時開始由狩獵生產轉型為農桑經濟;在社會結構上,由穴居開始部落群居,并結束族內婚和亂婚,轉向一夫一妻制。
新密豐厚的伏羲文化遺存,讓專家發出感慨:中華文明肇始于新密。中華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考察新密后指出:“這里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是研究中華文明的基點和起始點。”
實際上,根據考證,新密的“密”字也來源于伏羲。
有文字記載后,對伏羲的名號有多種記錄,有宓羲、宓戲、庖羲、伏戲等,又稱羲皇、戲皇、皇羲,這些音同字不同的寫法只能說明,伏羲時代只有口頭 流傳,并沒有確定的文字寫法。《尚書序》曰:“伏犧氏,伏,古作慮。犧,本作羲,亦作戲。”《字詁》曰:“羲古字,戲今字。”因此,專家認為,伏羲眾多的 名號只是同音通假,沒有特別的含義。而歷史記錄不同也是人們為了表示對開拓者的業績紀念,如庖羲、包犧,是對伏羲教人熟食、庖廚飲食的一種紀念。
伏羲有一個抽象化的過程,開始是一個人,后逐漸成為一個部族的代稱,這個部族經歷了很長的時代,又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伏羲的后裔逐漸分化,分 伏和羲兩個部族,成為伏國、戲國。有關專家學者考證,伏國存在過,在漢代記載中“伏”即“補”(同音)。而補(伏)國的遺址就在今天的新密市牛店鎮綏水河 畔,后人在其城址上建有補(音同“伏”)子廟。
考古發掘出的補國城僅是當時城的一角,發掘顯示,該城是夯筑起來的,而夯土與本地土有比較大的區別,本地土質粗而黑,城土白而細。從采集的文物 標本來看,這里反映裴李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的陶片都有,而以仰韶前期最為集中。因此可以推斷,這個“城”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經存在,到仰韶早 期一直為人使用。出土陶器有當時比較“高檔”的鼎、缽、盆、鬲等,縫紉用的古針,生產工具不多,說明該城主人不是一般的勞動人民,而是具有一定權力的王 者。考古發掘剛好與“炎帝代補”年代相應對。宋代羅泌《路史·國名記》中記載:“補,三皇之世封國,炎帝伐補遂。”
“伏”大多時候也可以寫成“宓”、“密”(讀“伏”),“密”山就是伏羲所居之山。《山海經·中次七經》“夏代山水名物”首次提到“浮戲山”之 名,位于嵩山東部,處于河洛地區。《密縣志》中記載:“密縣,古洛也。”與新密地名演化聯系起來,那么,伏羲當然也可作“浮戲”。浮戲山就是伏羲山,因而 是新密地理名稱變化的最早的來歷。河南大學民俗專家張振犁教授在浮戲山周圍考察后,也得出一個簡明的結論:“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始祖此為源。”
另外,新密市境內關于伏羲的傳說和遺址,也為伏羲文明創舉提供了民俗考證,其遺址有尖山風景區的天皇山、地皇山、人皇山,補子廟周圍的娘娘廟、伏羲女媧祠、開廟、天爺洞等。
新密伏羲文化被承認是最近的事兒
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文化,作為中原新密溱洧文化的核心文化被人們認可、接受,并得出“伏羲文化起源于中原浮戲山一帶”、“羲皇故里在新密”的論斷,其實歷史并不久遠。它是一批研究人員二十年研究的結果。
從1983年起,河南大學“中原神話調查組”在民俗學家張振犁的帶領下,對中原神話進行了系統的考察研究,在當時的密縣(今新密市)曾收集到部分伏羲女媧的神話傳說。是為接觸伏羲文化的肇始。
1992年,河南省農牧廳離休干部陳志忠先生調查蠶絲文化來到新密市尖山鄉(今尖山風景區管委會),他在調查中發現,浮戲山一帶留存有大量伏 羲、女媧的遺址和傳說。他經過查閱史料和認真考證認識到:原來浮戲山即是以伏羲命名的伏羲山,同時發現,密縣的名稱也與伏羲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發 現激起了陳志忠要搞清楚伏羲文化與密縣關系的強烈愿望。于是他深入到深山區一干就是兩年。在翻過了無數架山,走訪了千家萬戶后,他寫出了《淺談伏羲業績與 河洛文明》、《伏羲故里在密縣》、《浮戲之山話伏羲》等數萬字的論文,以大量事實說明,浮戲山一帶就是伏羲故里。
與此同時,浮戲山所在的尖山鄉成立了羲皇故里籌備組,積極籌備尖山鄉作為羲皇故里的工作。
從1995年開始,以新密市教委原主任鄭觀州為首的一批離退休老干部自發組織起來,本著弘揚伏羲文化和黃帝文化、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開發新密 豐富的旅游資源的目的,對新密所屬溱洧流域的古文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于2000年12月15日成立了新密市黃帝文化研究會,創辦了《溱洧文化》學術會刊。
研究會的成立,使新密伏羲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研究會成員集中而全面地查閱整理了歷史文獻,系統普查收集了全市涉及伏羲文化的山水地名及神話傳說,并于2002年結集出版了《溱洧文化——伏羲文化專輯》。
張振犁教授在得知新密伏羲文化的研究情況后,于2002年4月對這里的伏羲文化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深入考察,新密伏羲文化之豐富使之大為驚嘆,并撰寫了題為《“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文明此有源》的研究論文。
張振犁教授認為:“這一次調查,基本上弄清了新密市的伏羲女媧創世造人分布的情況。標志著新密市不僅是黃帝文化的中心地之一,是伏羲女媧早年活 動創世的主要地區。就目前的情況看敬祀伏羲女媧人祖的地方有:天爺洞的三皇殿、來集鎮的伏羲女媧廟、牛店鎮補子廟的伏羲女媧人祖、浮戲山天皇山的始祖廟、 周家寨的娘娘廟等多處。這不是件偶然的事。它是以浮戲山為主區的伏羲女媧文化圈的典型標志。結合新密市的考古、文物、碑刻、史事,地名的演變,廟會變化, 信仰,以及‘蠶桑’經濟發展情況等綜合研究,說新密市是‘羲皇故里’是有說服力的。”
他還題詞: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始祖此為源。
從2004年開始,新密市啟動了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市文聯和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開展了對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作為伏羲女媧神話傳說的發 源地之一,這次搶救工程對伏羲女媧在新密活動的遺址、神話傳說進行了重點普查、采風和錄制,先后收集到有關伏羲女媧“兄妹婚”、女媧補天造人等神話傳說20多篇,并將部分內容收入隨后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省·新密故事卷》。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宣傳和開發“伏羲故里”,探尋中華民族的尋根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005年后,新密市開始嘗試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來弘揚本地的伏羲文化。
中國草業委員會河南工作站站長王執仲先生鐘情于家鄉的古老民族文化,于2005年回到家鄉,在伏羲文化遺跡密集的三皇山上,建起了伏羲山生態園和三皇紀念館,致力于弘揚伏羲文化。
2006年5月23日,新密市黃帝文化研究會成立伏羲文化專業委員會,由王執仲任主任。6月18日,伏羲山生態園舉辦了首屆“三皇”文化節,共 有四方賓朋300多人參加了開幕式。隨后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三,新密市伏羲山生態園發展有限公司都將舉辦“三皇”文化藝術節,以開發特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 變特有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
2008年1月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發文,決定命名新密市為“中國羲皇文化之鄉”并在新密建立“中國羲皇文化保護基地”。
這樣的一紙決定,對于很多人來說,也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對于新密,對于新密黃帝文化研究會的成員,尤其對于新密市伏羲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王執仲先生來說,卻是意義重大,因為這標志著幾年的辛苦研究和努力沒有白費,抑或說得到了肯定。
“溱洧悠悠育英賢,三皇昊昊美名傳。伏羲畫卦開天宇,女媧補天接地緣。人祖繪就千秋事,子孫創業非等閑。只道密邑風光好,羲皇之鄉享萬年。”在接到被授予“羲皇之鄉”的通知后,新密黃帝文化研究會成員楊建敏慨然抒懷。(原標題:浮戲山孕育了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