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陽市區東面約20公里,有一個集鎮名叫呂村。這里曾經是漳河故道,明朝時還是安陽東部地區有名的水旱碼頭,商旅云集,繁盛一時。因其地形酷似鯉魚,又得名“鯉魚鎮”。這里在歷史上也是一個有名的集貿中心,逢年過節,鄰近鄉村的父老鄉親都會來到呂村購買日用品。
呂村的商貿有名,但這還不是呂村最有名的,讓呂村享有盛譽的是戰鼓表演。周圍方圓百里的老百姓一提起呂村,就會想起激越的鼓聲,就會想起動作豪放的鼓手。戰鼓已經成了呂村的一張名片,成為了呂村的一種象征。
咚咚鼓聲擊潰天將
呂村戰鼓起源于何時如今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在呂村卻流傳著許多關于戰鼓的傳說。
最 早的故事來源于武王伐紂。據說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領大軍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終于打到了商朝的都城,勝利就在眼前,殷紂王就要被生擒活捉了。可是上天仿 佛故意要為難一下勝利者似的,殷紂王一方突然得到了“哼”、“哈”二位神將的幫助。二位神將皆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還各有絕技。“哼”將只需輕輕一哼,對 面的人就會被吸走靈魂;“哈”將只要張嘴哈一聲,就能令對手魂魄自散。殷紂王得此強援自是喜出望外,忘記了此前的危局,每天又開始歌舞升平,飲酒作樂。
兩神將的法術如此高強,令周武王和姜子牙一時愁眉不展,難以應對。他們手下的幾員大將都已折損在陣前,不是被“哼”將吸去了魂魂,就是被“哈”將震散了魂魄。一時間,周軍中人人自危,一連數日不敢應戰。無奈之下,姜子牙只好焚香禱告,向九天玄女求救。
九天玄女夜里托夢給姜子牙,告訴他用鼓才能制服“哼”、“哈”二將。從夢中醒來的姜子牙連鞋子都顧不上穿,一路小跑來到周武王的帳內,一五一十把九天玄女的話語轉述給周武王。武王聽了之后將信將疑,但別無他法,只好暫且一試。
姜子牙命令部下殺牛宰馬,收集了99張牛皮和馬皮,然后伐木制鼓。一天之內,99面大鼓打造完成。姜子牙馬上下令列隊出戰,99面大鼓一字排開,鼓手手持大鼓槌,隨時準備擊鼓。
“哼”、“哈”二將聞聽姜子牙親自挑戰,連忙披掛上馬,打開城門應戰。只見姜子牙不慌不忙站在陣前,目不斜視地盯著“哼”、“哈”二將,而在姜子牙身后卻擺著幾十面大鼓,這讓二將一時琢磨不透。
“哼” 將脾氣火暴,看見姜子牙就欲置其于死地,就對著姜子牙哼了一聲。對面的姜子牙早已緊盯著“哼”將的一舉一動,見他作勢要發聲,馬上把手中的令旗一揮,身后 的鼓手立刻掄槌擊鼓。鼓聲如排山倒海般響起,震耳欲聾,“哼”將的聲音完全被淹沒在鼓聲中,對姜子牙絲毫也沒起作用。旁邊的“哈”將看到情況不妙,趕忙上 前哈了一聲,可是鼓聲實在太大了,“哈”將的聲音同樣沒起作用。“哼”、“哈”二將的法術在“咚咚咚”的鼓聲中被破掉了,二將慌忙逃回城中。
姜子牙一聲令下,三軍在鼓聲的激勵下奮不顧身地發起沖鋒,一舉攻克了商朝的都城。此戰過后,戰鼓就成了我國古時候軍隊作戰的必需品。
姜子牙憑借大鼓擊敗“哼”、“哈”二將純屬傳說,但這也說明在商代社會生活中已經有了鼓的影子。1935年,考古人員在殷墟發掘出一面已經破損的木腔蟒皮鼓,這證明在商代確實已經有了鼓,至于它是用于戰爭還是用于祭祀,或者另有其他的用途,則不得而知了。
不過,戰鼓在古代打仗時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戰前擊鼓鼓舞士氣,戰后擊鼓慶祝勝利,戰鼓在戰爭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
從福勝鼓到得勝鼓
呂村戰鼓原名福勝鼓,這個名字還有一番來歷。據《安陽縣志》記載,宋朝時在安陽縣呂村附近有一座福勝寺,寺廟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當地民眾在會首的號召下捐 錢納糧,重新修建了福勝寺。佛像落成之前,呂村的老百姓商量用什么方式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大家你說一個點子,我提一條建議,鬧騰了一天也沒有商量出一 個結果。
眼看佛像開光的日子就要到了,會首當機立斷,決定以戰鼓舞來慶祝寺院竣工和佛像的落成。佛像開光的那一天,周圍方圓百里的老百姓 一大早就趕到福勝寺,等待慶祝活動的開始。在會首的組織下,呂村家家戶戶敲鑼打鼓,一時間聲震四方,從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咚咚咚”的鼓聲。
福勝寺伴隨著鼓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寺院,而呂村鎮的戰鼓也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福勝鼓。此后,戰鼓在呂村成為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逢年過節,辦香會,祭祖廟,都少不了戰鼓的身影。如果沒有那震耳的鼓聲,當地的老百姓總會覺得缺少點兒什么。
福勝鼓的名字沿用了數百年,到了明末清初,呂村戰鼓又有了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得勝鼓。得勝得勝,自然是取其獲得勝利之意,而且這個名字還與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闖王李自成有關。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一舉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可惜好景不長,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軍入關。起義軍在和清軍的數次交鋒中都陷入困境,不得已退出北京城,一路向南撤退。
起義軍過了漳河,來到呂村鎮一帶。當地的老百姓聽說是闖王來了,就自發組織起來保護闖王。此時清軍的先頭部隊已經追到了漳河北岸,正在準備船只過河。忽然大雨傾盆,河水暴漲,清軍只好在北岸安營扎寨,等待雨停。
南 岸的呂村百姓為了掩護闖王南撤,就聚集在一起商量對策,最后大家商定了一個名為“以鼓助威”的辦法。“以鼓助威”自然需要鼓,一面鼓兩面鼓可不行,至少也 要上百面鼓,才能形成強大的聲勢,使對岸的清軍不敢輕舉妄動。于是,漳河南岸幾十個村莊的老百姓紛紛行動起來,他們連夜趕制了一批大鼓,又把家家戶戶的小 鼓收集起來,統一進行了部署。
漳河水位下降后,清軍準備過河。剛剛登上戰船,就聽見對岸鼓聲震天,中間還有吶喊聲、廝殺聲,仿佛千軍萬馬正在行動,清兵一下子都被嚇呆了。清軍先鋒官不知對岸的虛實,以為起義軍的援軍趕到了,馬上下令停止渡河。
老百姓的鼓聲激勵了起義軍將士,闖王李自成立刻嚴肅軍紀,重整旗鼓。當晚,李自成親自率領一部分起義軍渡過漳河突襲清軍,大獲全勝。然后,起義軍迅速南撤,擺脫了清軍的追擊。當清朝的援軍趕到時,起義軍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呂村的鄉親們“以鼓助威”,嚇退了清兵,幫助起義軍取得了勝利。有人說這全靠了戰鼓的威力,福勝鼓應該改名為得勝鼓。此后,每逢節日,漳河南岸村莊的老百姓就會把鼓集中起來,擊鼓慶賀。久而久之,在當地就形成了一種“擊鼓慶賀”的風俗。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村子的鼓越來越多,有些村莊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鼓。遇到節日,也不再需要把各村的鼓集中起來了,一個村完全可以組織一場盛大的戰鼓舞。閑暇的時候,鼓手們開始研究擊鼓的路數。他們不斷創新和改進,形成了數十套戰鼓舞。
小女子敲響大戰鼓
在呂村戰鼓舞最興盛的時候,呂村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鼓。可是,頻繁的戰亂和困苦的生活,讓老百姓漸漸失去了對戰鼓舞的興趣。
解放前,在呂村鎮呂村集村,只剩下了12面鼓,還被分成了3支鼓隊。而且,得勝鼓也成了地主老財的工具,他們規定只能在寺廟竣工、天旱祈雨、辟邪免災、春節 迎神時才可以擊鼓。尤其是大年三十的迎神活動,他們要求鼓隊要整夜走街串巷,前面擊鼓敲鑼,老百姓要在后面緊緊跟隨,而且家家門前都要擺設香案,準備供品。鼓隊所到之處,必須鞭炮齊鳴,此所謂“迎神”。
如此愚弄百姓還嫌不足,地主們還常常利用鼓隊之間的斗毆來取樂。在大年三十的迎神活動中,3支鼓隊在路上相遇,就會在鼓樂表演上一較高低。本來純屬擊鼓較量,可是地主們往往會挑撥離間,教唆鼓手們互相斗毆。
年復一年,原本簡單的擊鼓表演變成了鄉民斗毆的導火索。窮苦子弟一番械斗,打得頭破血流,地主老財們卻樂開了懷。得勝鼓成了地主老財們取樂的工具,打鼓的人越來越少,呂村戰鼓舞漸漸銷聲匿跡。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呂村集村的支書南太生購買了一些鼓,號召村中的青壯年重新開始練習擊鼓,呂村戰鼓舞才又開始登上舞臺。此后,南太生又把鼓手們組織起來,成立了一支戰鼓舞團。
現在,呂村戰鼓舞團的成員基本上以女性為主,可是在十多年前,當地還流傳著“女人不掛鼓”的風俗,打鼓的都是清一色的大老爺兒們。
女人打鼓這件事發生在第一屆殷商國際文化節時。當時由于大會主辦方要求的參演人數較多,呂村戰鼓舞團的人員不夠。眼看表演的時間越來越近,可是男鼓手還都在外地打工,來不及趕回。這可急壞了村支書南太生,怎么才能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呢?
南太生蹲在自家的院子里,一邊吸煙一邊琢磨。突然,自己的四女兒從外面跑了進來。南太生眼前一亮,想到可以動員村里的女人上臺表演。可是當時農村人思想還不夠開放,以前從沒有女人打鼓,現在讓女人出來拋頭露面,一定會受到阻攔。況且,又有誰家的女子會參加打鼓呢?
正在南太生為難之際,他的四女兒南志紅主動請纓,找來自己的二十多個同學和朋友參加鼓隊的排練。最終呂村戰鼓舞團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這些當時才十五六歲的女孩子就成了呂村戰鼓舞團的第一批女隊員。
回憶起當年頂著壓力參加表演時的感受,南志紅說:“我們那時候年齡小,不怕別人的風言風語,硬著頭皮就上了。說實話,當時的壓力確實挺大的,總有些人在背后說三道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今的呂村集村,戰鼓舞已經成為了村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了農閑時主要的娛樂活動。不管男女老少,誰都能舞上那么一段兒。正應了當地的那句老話:“喝了呂村水兒,誰還不會敲兩槌兒?”
如今的呂村戰鼓舞團,可謂是母女、婆媳齊上陣。在訓練場上,記者見到了楊會峰、程慧佳母女倆。
今年15歲的程慧佳是目前呂村戰鼓舞團中年齡最小的成員。她學習戰鼓舞已經有一年多了,雖然年紀不大,可是打起戰鼓來卻一點兒也不含糊。去年8月,她和母親 一起參加了慶祝殷墟申遺成功的大型表演。那次演出是小姑娘第一次正式登臺表演,著實讓她高興了好一陣子。此后,她多次隨團參加外出演出。
打鼓很費體力,再加上要隨團外出演出,一個15歲的小女孩能受得了嗎?程慧佳告訴記者,雖然表演、訓練、來回奔波很辛苦,可是自己并不覺得怎么累。因為自己從小就喜歡戰鼓舞,干自己想干的事,就是再累也不覺得苦。
表 演時的許多趣事讓程慧佳記憶頗深。“就拿前一段‘中俄友誼之旅’俄羅斯記者團訪問河南那次來說吧,當時我們在河南河北兩省交界處敲鼓迎接客人。俄羅斯的記 者從來沒見過什么戰鼓舞,看到我們還以為是天兵天將下凡呢。有的采訪車已經開過去了,車上的人還專門跳下來,找我們拍照留影。”程慧佳說著,禁不住笑了起 來。
那么她是怎么喜歡上戰鼓舞的呢?程慧佳告訴記者:“小時候一直覺得敲鼓挺有意思的,而且周圍的小孩都會。別人學,我也就跟著一起學了。再加上我媽也是戰鼓舞團的成員,有她的指導,我的進步就更快了。”
程慧佳的母親楊會峰今年48歲,參加戰鼓舞團已經有13年了。說起女兒打鼓時的表現,她贊不絕口:“俺家妮兒喜歡戰鼓舞,學起來也很認真。除了參加團里組織的訓練,有時候在家里還敲桌子、敲鍋蓋兒練習節奏呢。”
如今的呂村戰鼓享譽四方,可是又有誰能想到,手握鼓槌的竟是一群巾幗英雄呢?(劉云鵬 )(原標題:呂村戰鼓響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