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現代農業 示范引領

2013/3/14 16:55:13 點擊數: 【字體:

    民以食為天。
     
    在群眾貧困、國家不富的年代,解決溫飽是最為現實的問題。
    
    新鄉先進典型誕生于群眾貧困、國家不富的年代,他們決心帶領群眾,通過自己的力量豐衣足食。他們確立的創業思路是“一個困難一個困難地克服,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攀登”,他們克服的第一個困難,攀登的第一個臺階就是解決溫飽。
      
    新鄉,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無論是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農業合作化,還是如今堅持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的 科學發展之路,以史來賀、吳金印、劉志華、鄭永和等為代表的新鄉先進群體,在牧野土地上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戰天斗地、發展農業的奮斗之歌,在推動我市農業現 代化建設中,在完成溫飽到高效農業的科學嬗變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范帶動作用。
        
    戰天斗地,石頭縫里爭糧食——奠定農業發展之基
       
    不論是全國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榜樣、新鄉縣七里營鎮黨支部原書記史來賀,還是全國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衛輝市唐莊鎮黨委書記吳金印,“中國十大女杰”、新鄉縣小冀鎮京華村黨委書記劉志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離熱土,情系人民。
     
    他們在家鄉貧瘠的土地上,帶領群眾戰天斗地、石頭縫里爭糧食,不僅使“吃不飽、穿不暖”的群眾填飽了肚子,穿上了棉衣,還夯實了家鄉農業發展的根基。
    
    史來賀就是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解放前,劉莊是十里八鄉有名的“佃戶村”、“長工村”,當時流傳這樣一段民謠:“方圓十里鄉,最窮數劉莊,住的土草 房,糠菜半年糧,逃荒把飯要,忍痛賣兒郎。”1952年冬,21歲的史來賀當上村黨支部書記,面對家鄉縱橫交錯的荒溝和700多塊高低不平的“鹽堿洼”, 史來賀帶領群眾起崗添溝,拉沙蓋堿,整整用了20年,把一塊塊“鹽堿洼”變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
 
    當時的劉莊一躍成為率先實現糧棉高產的全國農業戰線的典型,群眾家家吃上了白面饅頭。如今的劉莊早已實現農業現代化,全村1050畝耕地,19人耕種,糧食畝產穩定在1000公斤以上。
    
    “全國鄉鎮黨委書記的好榜樣”、衛輝市唐莊鎮黨委書記吳金印更是走一處,干一處,讓山民吃上了白面饅頭,過上了溫飽生活。
    
    有糧必須有地。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在衛輝市太行山區獅豹頭鄉,吳金印率領山民開展了一場歷時15年,向石縫要土、在滄河造田的巨大工程。吳金印帶領獅 豹頭鄉黨委一班人及山民15年打通6座山洞,筑起85道大壩,建造25座水庫,修渠3.8萬米,植樹20萬株,造田2400畝,昔日荒山終于結出金燦燦的 果實,吳金印也有了“造地書記”之美譽。
     
    任唐莊鎮黨委書記后,吳金印因地制宜,形成了“西抓石頭東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糧,中間鄉企挑大梁,沿著國道做文章”的發展思路,推動農業大發展。
     
    1972年冬,新鄉縣小冀鎮一大隊第五生產隊,以劉志華為首的7名婦女組成了“婦女班”。劉志華決心讓家家戶戶吃上飽飯,這在“吃糧靠供銷,花錢靠貸款”的年代,幾百口人要在一年內實現“吃飽飯”的愿望,簡直是夢里說胡話。

    “糧食要高產,全靠肥料養。”沒錢買化肥,劉志華就帶著大伙兒拉化肥廠流出的廢氨水,別人一天拉8趟,劉志華拉10趟。正值嚴冬,一天下來,劉志華的腳和 鞋子凍到了一起,將凍腫的雙腳拔出來都很困難。冬來暑往,劉志華履行了自己當初的承諾,1973年以后,小冀鎮一大隊第五生產隊幾百口人從此沒再餓過肚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讓群眾吃上飽飯,原輝縣縣委書記鄭永和帶領群眾治山治水,譜寫了“輝縣人民干得好”的新篇章。有人統計過,鄭永和用于修水庫、水渠、 水池所用土方,保守估算也有3億立方米,如果修成1米高、1.2米寬、5米長的土墻,可繞地球7圈半。鄭永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輝縣人民戰天斗 地、治山治水的努力,改變了太行山區缺水的面貌,為輝縣農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水利基礎。
     
    上世紀60年代初的獲嘉縣照境鎮樓村,幾千畝土地坑洼不平,冬天白茫茫鹽堿一片,糧食畝產僅有幾十公斤,棉花不足10公斤。為使群眾吃飽穿暖,從新鄉工業 專科學校返鄉務農的許福卿(現任樓村黨委書記),帶領群眾平整土地,翻土壓堿,除草墾荒,修渠灌田,將原來靠天收的土地全部變成一馬平川的水澆田,解決了 群眾的溫飽問題。
     
    搞土地流轉,發展高效農業——給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土地是經,人是緯。怎樣才能在空間有限的棋盤上做文章,讓有效的土地產出最大的效益,是牧野兒女在新的發展時期要繼續思考的問題。
     
    2002年以來,輝縣市上八里鎮回龍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榮鎖與村“兩委”一班人整合本村資源,統籌出臺了“農貿、林果、旅游”一起上的發展規劃。如今,村里 的荒山荒坡都種上了果樹,戶均年收入達2萬元。村里還依托這幾十萬棵果樹作后盾,成立了果品公司,推陳出新的“天然泉水、果汁、果酪”等系列產品暢銷全 國。2011年,該村銷售收入達到2000萬元,計劃3年產值達1億元。今明兩年內,村里還計劃投資建設香菇、木耳種植基地和山區特色養殖基地。高效農業 的發展,使回龍村形成了“家家有項目、戶戶有收入、人人有活干”的喜人景象,農民收入與日俱增。
     
    在鳳泉區耿黃鄉耿莊村,土地緊張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2001年,村黨委書記耿瑞先根據實際情況,利用耕地進行股份制改革,把村里以前承包的800畝土 地入股,進行高效農業和觀光農業綜合開發,當年建成當年受益。如今,耿莊正快速推進 “高效農業園”項目,以花卉、苗木等高效農業為起點,以高投入、高科技和高端市場為目標,帶動新鄉市下游蔬菜、瓜果市場,從而開辟發展農業的新思路,發掘 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最終實現高效農業和農民致富完善統一的經濟格局。
      
    走進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新村的蔬菜大棚基地,一排排的黃瓜、西紅柿長勢喜人。村民高興地說:“做夢也沒想到,這以前連糧食都不好好長的地方,竟然長出這么新鮮的蔬菜來!” 
      
    在裴寨村,裴寨新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為了讓住進新型社區的居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讓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通過到山東、山西等地考察蔬菜種植 情況和市場調查,決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設溫室大棚種植優質無公害蔬菜和鮮切花等高附加值農產品,讓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為了讓社區更多的農戶發展高效農業,裴寨村把所修的田間道路延伸到相鄰村莊的地頭,以帶動大家共同發展。截止到2011年年底,裴寨社區的高效溫室大棚已 帶動到周邊各村,建起各類溫室200余座,規模達到500余畝。到今年年底,裴寨村將種植規模擴大到1000畝以上,到2015年,計劃建成裴寨社區 5000畝蔬菜花卉種植基地,并以此為契機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景觀旅游,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社區居民增收致富。
      
    無論是在山區還是在平原,面對傳統種植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多年來,我市先進群體積極探索高效農業發展之路,推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從有機到綠色,走專業集約化道路——擴寬農業發展空間
      
    走進衛輝市唐莊鎮,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強勁。萬畝桃園即將掛果,千畝日光溫室大棚效益喜人,萬畝超高產樣板田糧食產量逐年遞增。 
   
    “下一步,我們準備建立標準化的蔬菜監測站,引進先進的農藥殘留速測儀器,從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到產品質量,對蔬菜品質進行全程檢驗,努力把‘無公害’蔬 菜基地提升為‘綠色食品’基地,最終建成‘有機食品’基地。”如今,唐莊鎮建成了省級高新農業技術示范園區,并帶動代莊、田莊、雙蘭、官莊、南社等10個 村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2000多座,種植蔬菜面積達到12000畝,年產無公害蔬菜27000多噸,年產值2800多萬元,菜農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 元。通過農業現代化建設,唐莊鎮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實現了基地加農戶經營和運作的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大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農業生 產進入了高效、全新的階段。
 
    “當時村里準備建果園的時候,不少人擔心效益不好,沒敢種。現在看來,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種果樹是以前種糧食效益的兩倍多。省心不說,村里還實行全民入 股的形式,自己不用種地,在家光等著收錢就行了。”4月20日,在新鄉縣七里營鎮龍泉村,說起家里種的梨樹,村民李梅高興地合不攏嘴。
    
    來到龍泉村的北部,抬眼望去,郁郁蔥蔥的果樹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這里便是龍泉村的高效農業園——國家4A級景區龍泉觀光苑。2002年,為解決長期以 來糧價偏低、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龍泉村積極調整種植結構,返租村民1500畝地,建設高效農業園區,種植黃金梨等優質果樹和高檔花木等,取得了良好的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效農業園有專業隊伍,實行企業化管理,按規范化、標準化生產,2005年進入盛果期以來,果品質量和園區收益年年上升,800戶村 民在8年前自愿將部分土地租給高效農業園,自己無需一鋤一鐮,即可年年分得每畝千元以上的租金,比自己種地收入高1.5倍至2倍。園區主導產品黃金梨經農 業部門考核認定為綠色產品;還獲得北京奧運會推薦水果二等獎。園區是新鄉市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河南省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通過唐莊、龍泉、裴寨等地發展高效農業的積極探索,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先進群體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起到的榜樣作用。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漫長進程中,他們始 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同時,突破農業的傳統思維方式,把農業發展放到更大范圍、更新環境、更多條件中思考,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 續發展之路。 
      
    榜樣的帶動力量是無窮的。在我市先進群體的帶動下,新鄉農業不只是立足農業、發展農業,現代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奠定了我市在全省甚至全國的農業地位, 更推動了涉農工業的發展。如今,依托我市優良的農業大環境,引來了中糧、娃哈哈、茅臺等一大批企業入駐。從解決溫飽到發展高效農業,從一家一戶種植到走專 業集約化道路,從有機到綠色,新鄉現代農業在擴寬農業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在促進我市農業結構的有力轉變。(原標題:現代農業 示范引領)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新鄉網 原文時間:2012-05-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