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屯子鎮喬村:一位民間藝人的“危機意識”
2013/3/15 11:57: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綠樹掩映,安詳靜謐,這就是浚縣屯子鎮喬村。這個不起眼的村莊,在當年從冀魯豫根據地到陜甘寧邊區的紅色交通線上,是一個重要的中間站。1943年5月初的一天,鄧小平、卓琳夫婦前往陜甘寧根據地,曾在該村開明紳士姜廷慶家居住過一天一夜。
如今,小平同志住過的房子還在,記者在這所經歷了百年風雨的房子前憑吊時,注意到一個細節:雖然磚瓦門窗顯得破敗,但門框上的門頭石雕卻依然栩栩如生。
“這就是有名的浚縣石雕,屯子鎮的民間藝術。”鎮黨委書記馬憲海介紹說,“石雕能記錄歷史,也能承載經濟文化發展。”
浚縣石雕,始于西漢,成于北魏、隋唐,興盛于明清,其特點粗獷雄偉、渾樸大方,境內的大伾山石佛、千佛洞等名勝,是其巔峰之作。
“祖傳藝術差點就毀在我們這一代手里了。”談起浚縣石雕,屯子鎮鄭廠村民間藝人張學英喟然長嘆。今年58歲的他,打小就學會了石雕,但卻多年無處施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里,張學英成了重振浚縣石雕藝術的領頭人。他廣傳技藝,使石雕工藝廠在周圍9個村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 來。他苦心鉆研,在原有粗獷質樸的雕刻風格中,引入了精雕工藝,造型設計也實現了從寫實到抽象的突破。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山西柳林的一座龍牌坊,“能用的手法我都用上了,到最后雕了多少條龍,自己也數不清了。”
“在屯子鎮搞石雕,熟練工一天就能掙100多塊,聽說全鎮一年產值有兩個多億,靠石雕群眾日子過得還不錯。”說到浚縣石雕的生機重現,張學英挺高興。但馬上又話鋒一轉,“不過,可得有危機意識。”
“你看,都是住房和工廠在一起,”他指著周圍林立的加工廠,“應該搞個石雕城,把現在的‘作坊’都放進去,規模經營,有序競爭,還可以統一治污。”
“再看那兒,”他指了指遠處已被削去半邊的象山。“要再不規范石料開采,過幾年就沒有青石可用了。”
他越說越激動,“還有啊,不提升品位,浚縣石雕的路子會越走越窄。我尋思,要是能夠和現在的城市雕塑接軌,今后的市場才會更大。”
“其實,這些鎮里已有規劃,有的已經動手了。”出得門來,馬憲海遞給我們一份規劃報告,“不過老張說得對,屯子鎮的發展離不開石雕,但一定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一定要有資源、品位、市場方面的危機意識。”(原標題:浚縣屯子鎮喬村:一位民間藝人的“危機意識”)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原文時間:200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