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時期,?h的特產花斑石被皇帝視為奇石選作貢品,成為皇宮和帝王陵寢的建筑石材而被大規模開采。軍銜境內出土的漢代畫像石證明,浚縣石刻和石雕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被認為是中原地區石刻和石雕藝術的源頭。?h的后趙大石佛、北齊造像碑、唐代千佛寺、明代恩榮芳、歷代碑碣和摩崖,以及南京中山陵、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無不閃耀著?h人智慧的光彩,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石雕藝人正在精雕細琢
元明時期,?h的特產花斑石被皇帝視為奇石選作貢品,成為皇宮和帝王陵寢的建筑石材而被大規模開采。
浚縣境內出土的漢代畫像石證明,浚縣石刻和石雕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00年前,被認為是中原地區石刻和石雕藝術的源頭??h的后趙大石佛、北齊造像碑、唐代千佛寺、明代恩榮坊、歷 代碑碣和摩崖,以及南京中山陵、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無不閃耀著?h人智慧的光彩,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h不愧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就連?h的石頭也凝結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近一時期來,記者在?h進行“文化鶴壁”系列報道的采訪中,有人多次提到花斑石為浚縣 特產,歷史上曾幾經大規模開采,千里迢迢運往京城,成為皇家的御用石材。時至今日,一些?h人到北京參觀故宮時,還忘不了看一看當年從家鄉運來的特產——花斑石??h的石雕文化源遠流長,自漢唐以來長盛不衰,省內外許多著名的大型石雕作品都出自浚縣人之手??h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張學英說,浚縣地處華北平 原腹地,境內卻崛起幾座石山,與其他地方的石頭相比,浚縣的石頭不僅是優良的建筑用材,而且由于它質地勻凈、細膩,為石雕和石刻提供了難得的石材資源,催 生了一代又一代石雕藝人,誕生了一件又一件傳世之作。又因歷史上?h的衛河航運通達南北,得以將當地的石材和石雕作品運往全國各地。
花斑石進了金鑾殿
花斑石也稱花石或紋石,為浚縣特產。這種天然石材質地堅韌,圖案豐富多變,色彩斑斕亮麗,兼有紅、紫、綠、橙、黃等多種顏色。石質呈淺紫色的在?h又稱 豆瓣石,上面均勻分布著淺黃色花斑,有極佳的裝飾效果;ò呤癁槭闹械恼淦,歷史上一直為皇家所用,禁止民間私自開采。這種石材是由多種顏色的鵝卵石經 過地殼運動,受到高溫高壓以后再生而成,雖然五彩繽紛光彩奪目,但因質地堅硬,雕琢十分困難。

精美的花斑石筆筒和花斑石
今年8月下旬,著名考古學家、當年隨郭沫若一起參加過十三陵考古發掘工作的劉精義老先生來到浚縣,對花斑石的產地進行考察??h文物旅游局副局長張富民告 訴記者,劉精義對在考古發掘中所接觸到的花斑石特別感興趣。這次劉精義在?h考察時說,他在開展考古活動時發現元代建造的大明殿,明代建造的奉天殿、皇極 殿(俗稱金鑾殿)等殿堂,還有一些帝王的陵寢所用的石材都有花斑石。而且自元代修建大明殿以后,明代永樂、萬歷、嘉靖和天啟年間,曾多次大規模開采花斑 石。據考證,這種珍貴石材的開采地在河南?h的善化山。此次劉精義到浚縣來,目的是要實地考察當年花斑石的開采情況。
劉精義通過考察得知,?h屯子鎮境內的象山早年間發現的明代摩崖,記錄了當年開采花斑石的情況,證明?h花斑石曾被運往北京用于建造金鑾殿。該摩崖刻于象山的一處天然 而平整的石壁上,記載著“天啟六年四月廿八日奉旨開采皇極殿花石題”,通篇為7行、110字的豎寫文字,說明了在明代天啟年間,奉旨修復皇極殿而在?h開 采花斑石,明熹宗委派工部都水司主政、南直隸省宜興人吳炳為欽差大臣專事監督開采花斑石。同時,工部委任?h典史、江西玉山人舒國珊協助欽差大臣具體負責 調度監工事宜。還說明了當年建造皇極殿用的花斑石,出自?h境內的天、地、玄、黃、白祀這5處石塘坑。
明代皇極殿為清代太和殿的前 身,俗稱金鑾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一。劉精義通過對照史料發現,?h象山摩崖記載的奉旨開采花斑石的時間,與史料記載的明代天啟六年第四次重修皇極殿的時 間恰好相符。可見,象山摩崖記載的正是第四次大修金鑾殿時在?h開采花斑石的情況,正如史料記載的“每日夫匠千名”,說明當年開采的聲勢之大。
至于摩崖中“五工開天地玄黃及白祀五塘奇石”的記載,?h文物旅游局張富民副局長等人在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后確認,五塘中的四塘分別為?h屯子鎮境內的 禿叫坑、石船坑、小塘溝、老塘溝,白祀塘在今白寺山(白寺舊時稱白祀)。古人有按照天地玄黃順序排列的習慣,便將這五塘命名為天、地、玄、黃及白祀。當年 開采“五塘奇石”時有五班人馬,分別駐扎在五個不同的地方,其中四班人馬駐扎的地方后來演變為今天屯子鎮的姚廠、鄭廠、董廠、郭廠四村。
皇家建陵園
百姓修茅坑
?h屯子鎮屯子村的朱棟梁系明代隆慶年間進士朱天奉的后裔。朱棟梁介紹,他的先祖為江蘇南京人,明萬歷年間在建造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時,朱天奉之子朱應 轂官至御史,朱應轂奉命來到浚縣督采花斑石。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朱翊鈞10歲稱帝,20歲時就為自己籌備陵事,21歲便選定了陵址,并開始建造定 陵。朱翊鈞在修建定陵時效祖越父,極盡奢華,耗資巨大,從明萬歷十二年動工到萬歷十八年竣工,共用了6年時間。定陵竣工后,負責督采花斑石的御史朱應轂定 居?h,把家安在了今天?h城關鎮的小朱莊。
史書《風雪定陵》中說,定陵效祖越父,“既然按照永陵建制,花斑石自不可少,寶城垛 口,明樓地面,都是花斑石。”“當時僅在河南的浚縣能夠采到,不遠千里,運來應用。開采時,只能按最大尺寸開成毛材,然后用手工反復研磨,其費工耗時,可 以想象。”書中也提到:“御史朱應轂以謁陵耗資太巨,陳請兩宮太后不必再去閱視,但未得到萬歷皇帝允可。”《帝陵圖說》一書中說,定陵所用花斑石做工極 細,“光焰照人”,“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記者在屯子鎮鄭廠村張景儉的家中看到了兩塊花斑石樣品和一只用花斑石雕刻的筆筒,才最終明白了這種“滑澤如 新”的石頭被皇家看中的緣由。
花斑石成為了貢品,皇家用它來修建宮殿和陵墓,這對當年的?h百姓不僅不是什么好事,反而給他們增加 了繁重的勞役。在?h至今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宮里有個娘娘是浚縣人,娘娘得知家鄉父老冒著生命危險上山采石,再千里迢迢送往京城,采運過程中人員死傷 無數,苦不堪言。為減輕這種勞役之苦,娘娘想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她對皇帝說:“?h的花斑石是最不好的石頭,不能再用了。”皇帝問:“都說花斑石是上等 石材,為何用不得?”娘娘便說:“皇上有所不知,這種石頭在?h只有修茅坑時才有人用,鄉下人都說花斑石又臭又硬,如今皇上用它建陵園,恐怕黎民百姓要取 笑的。”皇帝一聽這話,馬上命人傳下旨意,停止采運?h花斑石。
采訪中,當地群眾告訴記者,?h善化山的花斑石在歷史上經過皇家的 多次大規模開采,地面上早已難以見到,尚有一小部分被埋在近十米深的地下。從前,善化山林密云深,山泉環繞,山上時常出現云霧升騰、變幻無窮的美妙景觀, 被明代《浚縣志》描述為“山出云為樓觀、亭臺、舟車、人馬之狀,變幻不一,故曰善化”。人們將這一美景稱為“善化奇峰”,被列入著名的黎陽八大景。遺憾的 是當年令人為之陶醉的“善化奇峰”美景在后來一次次的山石開采中徹底消失了。
琳瑯滿目的石雕作品
石雕藝術源遠流長
浚縣的花斑石曾經風靡一時,而千百年來留存下來的一件件石雕珍品,猶如一個個有鮮活生命的靈魂充滿了藝術神韻,展示出?h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淀。這里的 石雕文化源遠流長,成為全國著名的石雕之鄉。日前,建于2005年的浚縣屯子石雕城被命名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成為全省首批唯一設立在縣區的文化產 業示范基地。
石雕和石刻是無聲的、凝固的藝術,建國后陸續出土的?h漢代畫像石,把?h石雕的歷史追溯到了1800年前。現存的漢 代畫像石、后趙大石佛、北齊造像碑、唐代千佛寺、明代恩榮坊以及歷代碑碣、摩崖在?h有2000處(件)以上,其中屬于國家級和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的近40處??h文物旅游局的張副局長介紹說,?h石雕歷史悠久,像漢代畫像石、后趙大石佛、明代恩榮坊等一系列古老的石雕遺存,充分體現了浚縣石雕藝術 特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后趙大石佛和唐代千佛寺,它們的全部雕琢過程均跨越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才最終完成。尤其 是后趙時期開鑿的大石佛,面向黃河故瀆,俗稱鎮河將軍,依山鑿就,高與崖齊(22.29米),巍然坐在七丈高的大佛樓內,即名聞名遐邇的“八丈佛爺七丈 樓”。大石佛的整個創作過程自后趙起直到明代,其間一再遭遇兵燹和災荒,或停工,或被毀,鑿創過程大起大落,及至元末再次被毀后,明朝時又以泥皮彩繪將佛 像塑身。因而,這尊大石佛呈現出“兩頭(頭和足)早,中間晚,輪廓早,細部晚”的不同的時代特征。
進入近代以來,?h石雕藝術得以 進一步發揚光大,石雕藝人層出不窮,他們走南闖北,把?h的石雕文化散播到全國各地,F任?h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張學英出生于石雕世家,由于他在弘揚民 間石雕文化方面的突出貢獻,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他的祖父張鴻亮系清末皇宮的“御石匠”。民國初期,張鴻亮帶領 浚縣100多名能工巧匠完成了由馮玉祥將軍督辦的南京中山陵一期工程中的石雕項目。張學英的父親也是個石雕藝人,曾與家鄉的藝人一起參加了新中國成立后人 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北京十大建筑石雕工程,以及開封龍亭的修復工程。
直到清末民初,?h還有20 多名手藝精湛的“御石匠”。張學英告訴記者,在袁世凱當政時期,還專門招募了10余名浚縣的“御石匠”為其制作石雕。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里,?h石雕 曾被當作破“四舊”的對象和“資本主義的尾巴”,那時有人想鑿制個豬槽還要躲到紅薯窖里面偷著干。改革開放以后,當地石雕藝人紛紛重操舊業,從業人員隊伍 迅速壯大,屯子鎮的鄭廠村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石雕專業村。
2002年12月,中央電視臺“中華三百六十行”欄目播出了《石雕世家的傳人》專題節目,報道了?h悠久的石雕歷史和改革開放后繁榮的石雕產業??h人為湖南瀏陽市創作的、獲全國魯班獎的石雕作品《十二生肖牌坊》,其精美的 外觀設計已由國家專利局備案。該作品由12塊牌坊組成,每塊牌坊以一種生肖形象為主進行雕制,共用石料800余噸,共刻畫人物和動物1000余個。
接受采訪的?h石雕藝人朱棟梁說,由于祖祖輩輩與石頭打交道,他們這里的人性格跟善化山的石頭一樣陽剛而粗獷。他們用雙手將智慧和理念融進石頭中,讓?h的石頭隨古老的石雕文化一起千古流芳。 (線索提供:邵志偉)(陳志付) (原標題:讓?h石頭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