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植根于群眾、來源于生活的民間藝術,總是煥發著迷人的魅力。在這些民間藝術中,剪紙也是一項很具民族特色的藝術。
現如今,說起鶴壁的剪紙,你還不得不提到一位年輕的后生,那就是劉樹東。小伙子可真是不簡單,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別人在紙上作畫,要么是用筆,要么是使剪刀,而他兩樣全都不用,人家只用刻刀,而且刻出來的圖案是栩栩如生,人見人愛。
今年26歲的劉樹東是山城區石林鄉人,母親從事了幾十年的剪紙制作。從小開始就耳濡目染的劉樹東,也逐漸喜歡上了剪紙這門傳統藝術。中學畢業后,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所藝術院校進行專業性的學習,開始接受系統訓練。作為一門傳統的民間藝術,剪紙在鶴壁不普遍且歷史久遠,但和很多地方一樣,無論從取材還是工藝上近年來卻少有創新,如何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來發展這項古老的藝術呢?劉樹東選擇了刻紙。
民間藝人劉樹東:“用剪刀剪出來的一些東西,小的、細的剪不出來,但是刻紙可以彌補剪刀的不足之處,剪紙一次只能剪5到10張左右,而刻紙最多可以刻到30至40張。從商品角度來說,從量上要優勝于剪紙,從技術上可以長于剪紙,但是刻紙統稱剪紙。”
為學習刻紙,畢業之后的幾年里,劉樹東一邊出外打工一邊遍訪名師,以博采眾家之長,吸取傳統藝術的精髓。不懈的追求換來了成功的喜悅,艱苦的探索開啟著創作的激情。一把刻刀,一雙巧手,一雙藝術的眼睛,一顆年輕而熾熱的心,對藝術的追求使這個樸素而勤奮的青年如癡如醉。刻刀轉動,雕鏤山川日月。心之所向, 繪就萬種風情。
在纖細的刀鋒下,有奔騰的駿馬,有過海的八仙,有游春的少女,有飛騰的蛟龍,有辟邪的麒麟。《踏雪訪梅》、《金陵十二釵》、《清明上河圖》、《大觀園》等一幅幅精美的刻紙作品活靈活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民間藝人劉樹東:“刻紙當中有一定的難處,用刀用手來做,要用很大的力氣,并且要用很長的時間去做。在這個制作的過程當中,必須耐得住寂寞,因為它是一個非常枯燥的過程。”
為發掘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劉樹東的刻紙作品在取材上還有所創新。他突破傳統刻紙藝術的取材范圍,把家鄉鶴壁的山川人物、名勝古跡也搬上了創作的舞臺。
民間藝人劉樹東:“在今后的道路上,我想把這種藝術創作出來,走出河南,走向世界,把我們鶴壁這個文化底蘊打出去,做出一個品牌。”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新形式下,藝術只有真正地走向市場才能迸發出它神奇的魅力。現如今,劉樹東也開始建起了自己的剪紙作坊,并探索性地進行產業化運作,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刻紙這種傳統的民間工藝走進千家萬戶。我們祝愿他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江濤 明選)(原標題:鄉村風情:石林鄉之二——刻刀之下多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