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8月7日,毛澤東主席在襄城縣十里鋪鄉薛園農業社同社員親切握手
■商報記者 徐振江 苗長偉 通訊員 丁恒杰
毛主席視察煙田,說“你們這里成了‘煙葉王國’了”,這句話足足影響了許昌乃至河南半個世紀。在這句話的鼓舞和激勵下,河南煙草輝煌了幾十年。
半個世紀后的痕跡
如今,離毛主席視察襄城煙區已經半個世紀了,但在襄城縣,記者處處都能感受到毛主席這次視察的影響。
在襄城縣縣城不遠的三里溝村,有一棵枝葉繁茂的皂角樹,樹就在村子里的路邊,周圍壘砌了水泥池子,樹下立著一塊石刻碑,上面寫著:毛澤東主席一 九五八年八月七日視察襄城小憩處。附近的村民告訴記者,毛主席視察完了附近的煙田后,準備離開,當天天氣很熱,毛主席看到這棵樹,就提議大家在這里乘涼休 息,村干部趕快提來開水,拿來板凳,毛主席和隨行人員在這里坐了一會兒才走,以后,這棵樹就被保護起來了,作為毛主席視察的紀念。
而距離這棵樹不遠處,就是襄城縣“毛主席視察紀念館”。紀念館工作人員蘇裕民告訴記者,毛主席視察對襄城縣的影響非常大。毛主席離開襄城縣以 后,原來的城關鎮就改名為八七鎮——因為毛主席是八月七日視察的,縣上最好的一條路也改成了八七路——不過現在已經改為迎賓路了。
在襄城縣,記者還見到了李八七。李八七原名叫李深義,1958年他正上小學,毛主席來視察時,他和一幫同學正好下課,看到毛主席便跑了過去。毛 主席跟小學生們都握了手,還仔細地查看了李深義的作業本,鼓勵他要好好學習。毛主席走后,當地宣傳部找到了李深義的父母,建議他把名字改成李八七,以紀念 毛主席的這次視察,家里人很高興地同意了。
如今,李八七已經近60歲了,在紀念館,他指著一副老照片告訴記者:“這個就是當年的我”。而在另一側的展覽柜里,李八七的作業本還保留著,作業本已經泛黃,封皮上歪歪扭扭地寫著“李深義”,“這就是毛主席看的那個作業本。”李八七說。
五年中慶,十年大慶
據襄城縣一位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為了紀念毛主席視察襄城煙田,每年“八七”這一天,襄城都要開展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1968年,縣里專門發出 了《關于紀念“八七”的決定》,要求紀念活動每年舉辦一次,五年中慶,十年大慶,每年“八七”全縣放假一天,并在毛主席視察過的郝莊、三里溝、小張莊三個 地方各建一個紀念館。
在1988年三十年紀念日之際,襄城縣在當年視察車隊從縣城東下許南公路的地方建了一座紀念坊,紀念坊的正面和背面,分別寫有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和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耿彪的親筆題詞:“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縣煙區紀念坊”。
第二年,縣里又投資60多萬元對三里溝的紀念館進行改造擴建——這就是如今襄城縣最大的紀念館了。據現場負責建造的付經理告訴記者,改建后的紀 念館占地900多平方米。記者在館后面看到,毛主席視察過的機井上建了一座六角紀念亭。館前立有一尊毛主席手拿草帽、視察煙田的全身銅塑像,再現了毛主席 視察時的神采和形象。
“煙葉王國”名揚天下
毛主席視察的影響,最大的還是體現在許昌煙葉的生產上。
據資料記載,送走毛主席的當天下午,襄城縣委立即召開常委會議,“傳達毛主席視察襄城縣的動人情景和重要指示。討論制定爭取秋季農業大豐收的新措施。研究貫徹落實毛主席重要指示的工作方案。”
1958年8月8日上午,襄城縣委在縣城召開萬人大會,“向全縣人民通報毛主席視察襄城縣的真實情景,傳達貫徹毛主席對襄城人民的親切囑托,動 員全縣人民鼓足干勁,掀起新的生產高潮,用優異的成績向毛主席獻禮。會后,縣、鄉、社的干部深入基層,分片包干,帶領廣大群眾加強秋田管理,農業生產搞得 熱火朝天。”
8月13日《河南日報》“毛主席來到襄城煙區”的長篇通訊說,毛主席對襄城煙區的視察和對群眾的關懷,大大鼓舞了廣大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十 里鋪鄉各農業社在毛主席走后的當天晚上開展討論,薛園社群眾表示以實際行動報答毛主席的關懷,決定增施追肥。當晚燈火遍野,500多名社員下地翻紅薯秧。 汝河公社的社員討論到下午兩點,檢查生產中的缺點,提出具體措施,爭取秋季大豐收,到天安門前去見毛主席。
毛主席視察許昌煙區后,很多中央領導也來到了許昌和襄城。毛主席視察后的三個月內,李先念、胡耀邦等9位中央和部級領導來到這里。緊接著,國內 專家、蘇聯專家、外國考察團、全國各地的參觀團、會議代表也來到了這里,其中讓襄城受益極大的是國務院派來的一支專家工作組,他們蹲點襄城的喬莊,總結出 一整套科學化、系統化的當地煙葉生產經驗。后來該經驗成為全國學習的一面旗幟。一時間,國內外來參觀、學習、考察、研究煙葉生產的人絡繹不絕,高潮時一年 曾多達幾萬人。
許昌煙區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民間有順口溜說:“來到許昌舉目望,煙葉的城市煙葉的鄉,毛主席視察一聲贊,‘煙葉王國’天下揚。‘煙葉王國’煙葉黃,金風吹送萬里香。”
全國第一產煙大縣
據《襄城煙草志》記載,在毛主席這次視察的鼓舞下,1958年襄城縣獲得了農業大豐收。全縣煙葉畝產由過去的最高90多公斤,增加到137公 斤,總產由1957年的459萬公斤增加到1660萬公斤,上等煙葉比例大幅提高。襄城縣被評為全國農業生產先進縣,縣委副書記劉熙民、十里鋪鄉黨委書記宋來生、城關鎮鎮長李留成,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第二年,許昌煙區的煙葉生產出現了一個高峰,種煙面積達到了111萬畝,產量和收購量雙雙突破1億公斤大關,分別為1.06億公斤和1.2億公斤。
當地煙草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毛主席視察后的30多年里,襄城的縣、社、大隊三級基本都建立了煙葉生產研究機構,并配備了專職人員,先后培養出了5萬多名農民煙葉技術員,這些煙葉技術員、種煙能手,成了國內外煙區爭相聘請的烤煙生產技術專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襄城縣曾6次被評為全國煙葉生產收購先進縣,被國家定為優質煙基地和出口基地,并將全國第一產煙大縣的榮譽一直保持到了1990年。幾十年來,襄城煙葉一直為全國各大煙廠所青睞,成為各大煙廠高檔煙不可替代的原料。
在毛主席視察的鼓舞下,1960年,許昌煙區的煙葉產量一度占到了全省的94.72%,全國的36.62%。1964年,國家決定在此建立3萬 畝的高級煙原料基地。上世紀80年代,包括許昌、漯河、平頂山三市在內的豫中煙區的煙葉產量仍然占全省的半壁江山。1985年,許昌地區被評為全國烤煙生 產先進地區。
“煙草王國”幾十年的輝煌
毛主席的視察,成就了許昌乃至河南卷煙工業幾十年的輝煌。
在許昌煙區的帶動下,包括洛陽、三門峽、濟源的豫西煙區,包括南陽、駐馬店、信陽等豫南煙區,包括商丘、周口的豫東煙區,隨之也得到了較快發 展。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是河南煙葉生產快速發展、無比輝煌的時期,年均種植面積近300萬畝,收購量760萬擔,居全國首位。”
煙葉是整個煙草產業發展的基礎,毛主席“煙草王國”的贊譽和許昌煙葉的發展,使許昌實現了由“煙城”向“煙都”的嬗變。在我國,從煙葉種植、復 烤、科研到卷煙生產、經營、煙機制造等煙草產業配套成龍,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的城市,目前唯有許昌一家。“煙都”當之無愧。
在煙葉發展的帶動和支撐下,河南卷煙工業發展迅速。1963年,輕工業部將全國104家卷煙廠調整為62家,其中河南占據9家,年生產能力 63.79萬箱,煙廠數量和總產量居全國之冠。同年7月,輕工業部試辦中國煙草工業公司(煙草托拉斯),成立天津、上海、鄭州、貴陽分公司。鄭州分公司一 度對廣東、湖南、湖北、河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7省1區共計21家卷煙廠進行統一集中管理,所生產的卷煙由河南省副食品公司負責包銷。
1983年,中國煙草總公司對計劃外煙廠進行調整,河南納入計劃的有16家,煙廠數量、產銷規模和職工人數居全國煙草行業之首,奠定了卷煙工業大省的發展基礎。
資料顯示,在毛主席視察的直接影響下,新中國成立后,河南“兩煙”迅速發展,煙葉產量連續40年居全國之冠,卷煙產量連續39年居全國之冠。以“兩煙”為支撐,河南煙草利稅連年穩居全國第一,行業綜合實力長時間稱冠全國,成就了“煙草王國”幾十年的輝煌。(徐振江 苗長偉)(原標題:一次視察成就河南煙草幾十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