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場文化活動如火如荼

鄲城有動人的傳說,是道教始祖老子煉丹丹成之地,著名軍事家鬼谷子王禪在該縣洺河橋畔得道成仙。
近幾年,全縣相繼榮獲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名縣。《洞房》、《云錦人家》等一批自創戲劇相繼獲省戲劇大賽金獎和省文化藝術最高獎“文華獎”,鄲城戲劇文化名動全國。
鄲城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
全縣轄23個鄉鎮(含3個辦事處、1個產業集聚區),總面積1471平方公里,總人口134萬人。勤勞的人民,豐富的實踐,逐漸在這片熱土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
文物古跡較多。全縣高度重視文物普查復查這個基礎性工作。2010年榮獲我市唯一的省文物普查先進縣。現今,全縣物質遺產有省級遺址二處(汲冢遺址和段 寨遺址)。其中“段寨遺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的申報工作全面啟動。縣級遺址十二處(包括二座古建筑)。有管藏文物一級品2件,二級品文物25件,三級品 文物118件,參考品52件。此外,鬼谷子王禪升仙遺址的開發利用已經啟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張振福泥塑、鄲城大鼓、稀有劇種—— 墜劇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鄲城俗語故事、寧平麻花、梅氏通草畫等9個項目被列入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組織和編篡了《文化志》、《戲 曲志》、《民間故事》、《民間歌謠?諺語集成》、《鄲城縣志》、《文史資料》等,還有一些部門編寫了各自行業的專業《志》書,在一定程度上對全縣部分面臨 傳承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搶修。
民間文化特色鮮明。民間藝術的表演形式有雜技、獅子舞、竹馬舞、肘歌、秧歌、高蹺、跑旱船、腰 鼓、盤鼓、嗩吶等。東風鄉以表演高蹺著名,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此外,民間傳統工藝有剪紙、烙畫等,現代工藝有泥塑、銅雕等, 民俗文化有秧歌、廟會等。
書法繪畫生機盎然。涌現了柴建方、段忠勇、李干臣等一批鄲城籍書畫大家。全縣擁有國家級書協、美協會員15 人,省級會員76人,市縣級會員1900多人,書畫愛好者達20多萬人。近幾年來,在全國、省、市級書協、美協舉辦的大賽中,榮獲一等獎者152人次,二 等獎310人次,三等獎520人次。2008年全縣成功榮獲第一張國家級名片——中國書法之鄉。
文學力作不斷涌現。青年作家尉然成為全 市文學創作領軍人物之一。他的中短篇小說集《李大筐和李小筐的愛情》先后榮獲首屆北京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新人佳作獎。青年作家谷禾創作的詩集《飄雪的 陽光》入編《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在被命名為“中華詩詞名縣”后,2009年11月全縣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詩集《鄲城詩詞選集》出版。
戲曲舞蹈類別多樣。戲曲有豫劇、曲劇、越調、墜劇等。值得一提的是“墜劇”創始人、著名藝術家吳宗儉享有“活王華”之稱。由他改編和演出的《回龍傳》、 《鍘郭槐》和《羅紅征南》等典藝全本大書分別由《河南黃河音響出版社》、《安徽黃山音響出版社》和《上海新文化音響出版社》制成錄音磁帶公開發行,深愛群 眾喜愛。音樂舞蹈學校有26個,主要教授拉丁舞、集體舞、現代舞等。
加大資金投入,夯實文化基礎
文化重點工程建設加 大。投入300萬元整修的人民會堂在全市設施一流。投入200多萬元,建成鄲城藝術學校一所。投資600多萬元建成的鄲城文化藝術中心內設展廳、音樂室、 培訓室、排練室等,經常舉辦美術、書法、攝影、剪紙、民俗等展覽和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培訓班。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鄲城縣廣播電視中心。引資 800萬元的奧斯卡影城完成建設并向全縣人民開放。此外,建成大型文化廣場一個,人民公園和濱河公園兩處,使廣大市民有了文體娛樂活動的場所。據不完全統 計,“十一五”期間,僅政府的文化投入就達2.3億元,超過鄲城建縣以來文化投入的總和。
打造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發展
全縣現有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文化服務單位310多家,從業人員3600余人。文化產業處于探索、培育、發展的階段。近幾年,全縣堅持以書畫、泥塑、戲劇、民俗文化為重點,著力打造精品工程和知名品牌,特色文化品牌帶來的效益在經濟增長中逐年上升。
書法產業顯優勢。在依托書法資源優勢,獲得“中國書法之鄉”第一張國家級名片后,巧打書法之鄉文化牌,唱好書法交流文化戲,全縣書法行業快速走向產業發 展道路。近幾年,實施“走出去”戰略,鄲城書法界分赴日本、韓國、北京、上海等國內外大中城市開展巡回展、邀請展100多次,極大拓展了書法產業經營活動 的空間。全縣書法屆名人創辦的書法院、藝術館等民營實體30多家,遍布省內外,每年總收益達2000萬元以上。2010年,在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 產業博覽會上,我縣與深圳黃賢鑄實業有限公司、廣州俏佳人傳媒有限公司簽約了4000萬元的書法產業項目。
振福泥塑聲名揚。振福泥塑在 政府扶植下,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迅速做大,效益可觀。張振福的泥塑作品“小貨郎”獲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好年頭”、“揚場”、“剃頭”分別 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民博會及第二屆中華(天津)民間精品博覽會金獎;“干杯”獲首屆中國中部(武漢)文博會美術工藝品展金獎。“春播”榮獲第十屆中國工藝美 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最高獎百花獎。《人民日報》***版、中央電視臺、日本《朝日新聞》、河南電視臺、上海東方衛視等海內外100多家媒體對振 福泥塑作了專題報道。他本人應邀到境外參加文化交流時,作品被美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收藏家收藏。
中原民俗 旅客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9月,國家2A級旅游景區——鄲城中原民俗園盛裝開園,給鄲城旅游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開園至今全國各地前 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附近居民以民俗園為載體,開辟了農家菜館、小旅館等富有農家氣息的旅游食宿地點,帶動附近周邊地區年創綜合收入300多萬元。
戲劇文化結碩果。該縣實行政府“埋單”搭臺,文化部門積極組織,群眾歡樂看戲的策略,傾力打造戲劇精品。以鄲城縣藝術團(現河南省豫劇三團實驗藝術團) 為依托,自2000年起,排演了《五世請纓》、《杜鵑山》、《朝陽溝》等10臺大型戲劇,26個折子戲。自創了豫劇《洞房》和墜劇《小包公》、《嫁母》等 劇目。投資180多萬元創作并編了青春版豫劇《白蛇傳》、傳奇故事劇《云錦人家》兩部大戲,近幾年共獲省、市戲曲獎項33個。目前全縣爭創“戲曲之鄉”的 申報工作已全面起動。
而今,全縣人民正乘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九次黨代會的東風,帶著自信和激情,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干群齊心協力,一定會走活文化發展這盤棋,開創文化發展新篇章。(原標題:鄲城:書法詩詞并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