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豫西民間文化奇葩:“罵社火”(下篇)

2013/3/18 16:26:48 點擊數: 【字體:


    “罵社火”的道具別出心裁

    “罵社火”當然不光是罵了,還需要各種行頭。一般來說,經過白天和晚上的罵戰之后,到了深夜,那些老把式們忙著扎竿,婦人們忙著糊紙、染料、剪 布、縫補。明亮的燈光下,東常村的幾名老先生正在琢磨如何出竿牌。在帥字令旗的統領下,一竿一塊牌,帥旗上寫啥字,那百十根竿子上(竿牌)皆包含這個字。 竿牌為10厘米寬、25厘米高。
     “就以''西''字定帥令吧。”一位老者說。于是乎,“西方美帝”頗具調侃色彩的竿牌出籠了,即耍社火時東常村必有一出竿者腰間掛著上書“西方美 帝”的牌子。這廂研究得火熱,那廂早有小媳婦給娘家人通風報信,說俺公婆這頭如此貶損呢,快快想招。同樣,西常村那頭也是一片忙碌,“東洋鬼子”的應牌有 了。東常村某家的女子剛剛嫁到了西常村,則再出一個“西廂月下”的牌子,信兒傳到西常村后,西常村便來一個“東吳招親”的應牌……這種方式就叫“出牌 子”。
    記者在下莊村采訪時,謝應德老人隨口給我們講了一個竿上的內容,比如《如意鉤》,以“光”字定帥令:“光明日月神云生,如意金鉤在話中;要知戲中神話事,研古方領事更明。”
    到了出社火那一天,三眼槍(三锏銃)、探馬打道,帥字大旗開路。東常村帥字旗上書寫著一斗大“西”字,西常村帥字旗上則書寫著“東”字,后邊社火竿子上依字行令。
    三眼槍是個統稱,據說還有單眼槍和雙眼槍。三眼槍最為多見和常用。槍頭是鐵筒做的,長30厘米。槍眼兒有小拇指粗,使用時安插在1米多長的木柄一 頭,裝上火藥捅實了,一經點燃會發出巨大的轟響。當地村民們向記者介紹:“閑時拽下當锨把,耍時就成了槍把兒。單眼槍或雙眼槍都比不上三眼槍,因為三眼槍 在引信上有講究,長線串三眼,一旦點燃''轟、轟、轟''連響三聲,很有氣勢!”
    三眼槍一響,看熱鬧的群眾都會讓出一條道來。然而,耍社火的隊伍形如長龍,點三眼槍的人往往是顧頭難顧尾,因此開道時便又多了一套程序——“驚探 馬”。村民們稱受了驚嚇的牲口為“驚了”,如張家的騾子“驚了”,撞了李家的小娃兒。這驚探馬的“驚”意在恐嚇,是讓騎士騎著“探馬”做“開路先鋒”。銅 鈴“叮當”,馬蹄“得得”,加上“驚探馬”的騎士多為村中虎背熊腰的壯漢,而且都反穿著羊皮襖兒,觀眾一見就有怕意,紛紛避讓。
    斗罵之中,離不開一項重要絕活——扎竿。扎竿又叫捏竿、整芯子。制竿,就是讓鐵匠根據圖樣打制成竿芯子。一個竿可分三部分:一是固定部分,即把竿 固定在方桌、車廂內,固定時可上螺絲;二是外露部分,即露在外面,表現一種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象,如打成蛇形,出社火時就得染上蛇的顏色;三是捆綁部分, 它貼近孩子腹部,要留有孩子踏腳和下跪的地方,其高度必須過胸。其中的捏竿,就是指裝扮竿了,其程序分為涂譜、捆綁、穿衣三部分。演員們根據戲目、扮演的 角色需要,按舞臺上涂臉譜的要求涂譜。比如,扮演包拯,就涂大花臉臉譜;扮演小蒼娃,就得涂丑角臉譜;扮演趙連,就得涂徐生的臉譜;扮演青蛇,就得涂小旦 的臉譜……
    當記者提出欣賞一下扎竿的全過程,村民們笑稱,這可是保密內容之一,說不得。出竿講究驚險、追求巧勁兒,意在氣勢上震住、壓倒對方。不過,單從穿 心竿(竿從小孩“胸膛”穿過)、秋千竿(耍者肩頭挑起的竿上有兩三個小孩兒在蕩秋千)等名稱上看,就不難理解村民們為啥不愿事先透露了。
    陽平鎮東常村和西常村的社火表演以竿為主,比險比巧,而該鎮上莊村、下莊村的社火除了出竿外,還有高蹺、旱船等,但都有另一傳統項目——比馱子。
    “馱”字說明需要借助馬或騾子才能完成表演。給馬或騾背鋪上花里胡哨的毯子、單子等,上邊穩坐著新媳婦。村民介紹,過去耍社火多見于祈雨,老天爺 久旱無雨,老百姓便組織起來美美地耍上一場社火,而比馱子是后來演繹出來的,目的是“斗富”。誰家的馱子華麗,說明誰家光景殷實、知道疼兒媳婦,好名聲自 然傳得遠。
    此外,雙方還會比巧:比彩竿,看誰捏得細致端莊,誰的造型優美,誰的扮演更為貼切;比彩船與彩龍,看誰的形象更加逼真,誰的隊舞得更歡;比竹馬雜技,誰玩得生動活潑,誰耍得驚險刺激……雙方耍社火都離不開比手藝、比演技,在藝術的精巧程度上都想勝過對方。

    “罵社火”后墜子精彩紛呈

    什么是后墜子?其實是指社火隊伍的尾巴。而這個后墜子卻不容小視,它同樣精彩。當地人形容別人動作慢,落在隊伍的最后面,會說:“你溝子(屁股)綁下碌碡了,后墜子!”還有一句俗話,叫做:老鼠拉銑把——大頭在后頭。也是這個意思。
    比較一般的后墜子表演,以扮丑為主,如閻王、小鬼、媒婆等為逗趣角色。如果表演《柜中緣》等傳統文化節目,一般會作為壓軸戲處理。媒婆的扮相讓觀 眾忍俊不禁,雖然身段扭扭捏捏,臉上擦脂抹粉,且嘴角一顆“吃嘴痣”上粘著三兩根假毛,但一雙大腳和抽得“滋滋”作響的旱煙還是透露出媒婆的身份——表演 者就是一個地道的農村漢子。
    “罵社火”還離不開“密探”。比如,提前打聽到對方村中有人好賭、有人不遵守計劃生育政策、有人對老人不孝等,那可算是逮住機會了!后墜子中你能 欣賞到被五花大綁頭戴高帽的家伙,上面寫著“賭棍敗家小鬼來抓”,后邊還跟著一串兒扮演“十娃婆”(指超生者)的人,另有一干人馬像模像樣地替不孝子(實 為對方村中的幾大姓)“過三年”。經過如此諷刺,村中的酒鬼、賭棍、不孝之人日后必然痛改前非,因為這人丟得太大了,不光村民們知道是誰,連觀眾都能瞧出 眉目。
    說起后墜子中的“過三年”,還需要了解這樣一個情節:舊時孝子給老人過三年時,不僅立牌位供奉先父、先母,還要待客請官老爺和敬“先主之神”。這 里的“主”只寫成“王”(少一點),“神”的最后一豎不寫,要請官老爺或縣長親自主筆,用紅色補上一點一豎。社火墜子便是如此演繹:在一張帶血的牛皮或羊 皮上附著“供奉蘇、賈、樊或屈、張、王之神位”的白紙,供品是些死老鼠、死豬娃,甚至還有蘿卜、蓮藕削成的男性生殖器等,然后鼓樂齊鳴,演員們身著孝服上 香叩拜。有人唱道:“點香燒紙,敬煙敬酒,敬豬蛋驢球,敬牛鞭騾巴子……”有人宣讀祭文:“某年某月某日,不孝兒男祭于靈前……有時性來,看騾馬騷尾求情 求歡,生下三位不孝之男……”意思是說,爾等孝子是神宗與騾馬所生。到了“穿神點主”時刻,卻不用朱筆,而是用一根特大號的有纓子的蘿卜邊戳紙邊念念有 詞,直到把那紙戳得稀爛。還有“八童抬導彈”,這“導彈”也是男性生殖器造型;還有紙糊的巨大老鱉造型,上書對方社火頭子及村中大姓人名……
    這些雖然都與挖苦和辱罵有關,但在“罵社火”表演中卻有“大敬”之意,被罵者毫不怪罪。
    東常村的梁逢時介紹,有時后墜子中還有貨郎挑擔子:貨郎手持超大號的撥浪鼓搖得“咚咚”響,擔子里卻無針頭線腦,盡是一些蘿卜頭(取意生殖器), 往看笑話看熱鬧的婦女們懷中扔。被扔中的婦女也不惱,頂多紅一下臉,要么扔掉,要么拿回家做菜。對于久婚不育的婦女來說,更是樂于接受這種祝福方式。
    性,作為遠古人類戰勝大自然的力量源泉,受到先民頂禮膜拜,從鑄鼎原一帶的遺址中出土的一些表現性文化的陶制品可以證明這一點,因此這一全國獨有 的社火文化現象打上性的烙印自然而然。陽平鎮這一奇特的社火現象既秉承了遠古黃帝時期的遺風,又有新時代的創新,比如近幾年社火中出現的歌頌新時代、農村 新政策等內容,同樣折射出當代文明之光。群眾寓教于樂,雖罵卻敬,跟不良風氣作斗爭、給干部及丑惡現象以鞭撻,其意義十分深遠。

    “罵社火”使陽平聲譽漸起

    在陽平鎮,元宵節“罵社火”成為村民們一道精神大餐,不但每年都要進行,而且花樣不斷翻新,陣容也很強大。
    下莊村老人謝應德說,村里專門成立有社火委員會,委員會設會長、副會長,各負其責。委員會還下設治安組、高蹺組、鑼鼓組、芯(竿)子組、走馬組、 后場組和后勤組等。后場組由一些負責編詞兒的文化人或口齒伶俐、出口成章、有幽默感的人組成“罵”陣,其他組擔負表演。村民們十分重視耍社火,只要社火委 員會一聲令下,大家立刻就能集中起來,從編詞兒編劇到排練,兩三天之內就完成了。謝應德還笑著給我們舉例說,社火委員會號令的標志是三聲三锏銃子,銃子一 響就是命令,洗衣的人馬上拎著衣服回家,稍作準備立即出門;拉糞的人剛走到半路上,聽到銃子聲響,將糞往路邊一倒,立即向村部趕去。下莊村只有1200口 人,但耍社火時,他們竟有700多人參加演出;而西常村1600口人,“罵社火”時演出者超過1000人。
    “罵社火”的人多,看社火的人更多。陽平鎮“罵社火”聞名黃河金三角地區,多少年來,到此地觀看社火成為周邊地區老百姓的一個習慣。最多時,前來 觀看社火的人達10萬人,包括山西運城的平陸、芮城、夏縣,陜西渭南的潼關、華陰、華縣等。人們帶著干糧來看社火,使小小的陽平鎮一時間人山人海,飯店爆 滿、旅社爆滿,連附近村里的民房也被人借住。整個社火場成為一個臨時大市場,耍社火的、做生意的,熱鬧非凡。
    耍社火、“罵社火”雖然是一項民間的娛樂活動,但當地政府和村民都組織得有條不紊。每個村、每個組都有治安隊,保障耍社火時的安全。
    陽平鎮“罵社火”在當今媒體的快速傳播下,已被海內外許多人所熟知。尤其是2007年被河南省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中央電視臺、河南衛視、 《東方今報》等多家媒體對陽平“罵社火”作過專題報道,吸引各地群眾紛至沓來,一些學者更是不遠千里前來探尋“罵社火”的奧秘。
    2月11日上午,記者到陽平鎮采訪時,恰遇兩位來此調研的學者。他們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范長風和社會發展學院講師、博士生張暉。二人 都是慕名前來,專門挖掘和研究“罵社火”的歷史根源和對民間文化的傳承。范長風告訴記者,他將從“罵社火”的發源、道具配置、罵詞及表演藝術入手,進行追 蹤式調查。回去后,一方面寫出教學論文,另一方面向***推廣。
     張暉是春節前就來到陽平鎮的,為了進一步發掘這一文化遺產,他平時自己掏錢在小吃店吃飯,住在西常村部的小樓里。由于村部的生活條件很簡陋,一到 晚上十分寒冷,只能借助電熱毯暖身子。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放鞭炮、吃餃子,他卻孤零零一個人坐在寒冷的小屋里寫論文。他是村頭小吃店的常客,耍社火老人的 家也是他最愛去的地方。他說:“通過了解、嘮嗑、訪談、記錄,這些天對我來說收獲很大。”
    他認為,陽平鎮的“罵社火”,濃縮了遠古文明之精華,折射出現代文明之光彩,擁有與時俱進的強大生命力和科學發展的藝術魅力,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歷 史淵源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傳承演變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罵社火”對警示干部廉潔奉公、教育群眾遵紀守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新農村的經濟繁榮、社會 和諧及發展旅游事業也有一定的貢獻。
    此次他們前來陽平鎮,就是要弄清“罵社火”的精華,2月19日他們才返回上海。

    “罵社火”因缺錢暫停表演

    春節期間,記者先后采訪了陽平鎮的東常村、西常村和上莊村、下莊村。以往看社火只是為了看熱鬧,此次實地采訪讓人感慨不已。因為老祖宗傳下的這一奇妙的社火文化,如今因為缺錢等原因而無法組織起來。
    據介紹,以往“罵社火”的資金來源主要靠村民自發捐款,但目前這項民俗的傳承人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即使在家也不會 這項技藝。此外,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安全、老藝人的過世、道具缺失、現代交通運輸等都是影響因素。拿社火的重要道具竿芯子來說,東常村、西常村歷年都要添 置新的竿芯子,但現在有的丟失,有的被人為破壞,各村能夠使用的竿芯子不足200個,且不少竿芯子已經過時無法使用。要想添置新的竿芯子,就得花錢。
    2007年,陽平鎮的東常村、西常村“罵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該鎮加快了步伐,曾作過三年規劃:2008年,培養2000人的 “罵社火”傳承人;2009年,成立東常村、西常村“罵社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0年,力爭把“罵社火”申請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遺憾的 是,花兒還沒有結出果來。”東常村的梁逢時說,“如今不好耍了,雖然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但是樣樣都花錢,沒有了錢就組織不起來。比如馬和騾子都不 好找了,就算找來了,一天還得700元租金。別看過去人窮,但是耍起社火來沒有人當后墜子。你可以隨便找戶人家,翻開他家的箱子底兒,咋著都能找到幾件祖 傳的社火服裝來。社火耍得最厲害時從正月里一直斗到麥黃時節,不僅整個閿鄉縣知道,連京城(西安)都驚動了,不得不定下規矩:初一、初二斗罵,十一至十六 戲耍,按照自然規律,東起西落,賽演三場停止。”
    在下莊村,記者問幾位老人:“你們說的缺錢,到底缺多少?”老人們說,只要給我們兩萬元,三天之內我們就能很好地組織起來,將社火耍起來。
    采訪中,不斷有群眾糾正記者的讀音,說東常村、西常村的“常”字應讀“上”(音);“社火”也應讀成“射虎”。“射虎”其實是一項活動,它是我國 古代西北地區的大型祭祀活動之一。在迎神過程中,人們將各種雜耍酣暢淋漓地表演出來,祈求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后來,黃帝鑄鼎原所在地荊山腳下個別村落就 形成了這一獨特的文化——“斗罵射虎”。
    不管是“社火”還是“射虎”,我們唯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發揚光大,真正成為豫西地區的一朵文化奇葩,這仍需要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眾的自 身努力。要知道,“罵社火”是一項群體活動,表演起來至少需要數百人配合,不像陜西華陰“老腔”,十一個人就可演出,所以費用方面還需要各方商討,以切實 可行的辦法來解決,使這一文化遺產得到傳承。

豫西民間文化奇葩:“罵社火”(下篇)
東常村的梁逢時(左)和西常村的樊天社(右)向記者講述后墜子表演中“過三年”的情形。

豫西民間文化奇葩:“罵社火”(下篇)
東常村梁逢時手中的這個三眼槍槍頭“至少有50多年的歷史了”。

豫西民間文化奇葩:“罵社火”(下篇)
她是“天下第一腳”

    “東常村的筆桿子,不如西常村的腳片子。”這句“罵詞”中前半句是指東常村的屈思公,他主要負責撰寫東常村的社火“罵詞”;后半句是說西常村有一位名叫 “小女”的老媽媽(如圖),她天生沒有胳膊,但一雙腳實在是太巧了,掃地、洗衣、做飯、針線活啥都會,如同常人。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天下第一腳”。(孟國棟 徐新格 郭遠慶)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西部在線   原文時間:2011-2-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