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縣農民巧手“剪”出幸福新生活
2013/3/18 17:34: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楊正華 兀占斌
誰能想到,一個2000多人的村莊,卻聚集著600余名剪紙藝人。他們“貓”在地坑院的窯洞里,農閑時節,呈現出一幅“人人持剪,家家賣花”的景象。
10月18日,記者來到這個素有“中國剪紙第一村”美譽的陜縣西張村鎮南溝村,感受那里的村民用巧手“剪”出來的幸福新生活。
據了解,南溝村剪紙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幾乎都會剪紙。如今,該村家家戶戶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窗花,不僅輕盈明快、質樸自然,還有很多加入了時尚元素,如福娃、海寶等剪紙作品。
“我們村一年的剪紙收入就超過200萬元,是遠近有名的‘剪紙窩’。”該村“剪紙新秀”任育新告訴記者,南溝村的剪紙藝術是他的祖爺爺任崇卓創 立的,任育新是任氏家族第七代傳人。記者來到他家,看到他和妻子張新娟正忙著裝裱剪紙作品。記者看到,客廳里,案頭上、墻面上,目光所及之處都是剪紙作 品。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有“百虎圖”、“天井人家忙樂圖”、“清正廉潔四條屏”、“瑞雪迎福”、“五福圖”、“福祿壽喜財”等,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令人嘆為觀止。
任育新告訴記者,他從事專業剪紙是在2006年,那一年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發現了南溝村的剪紙藝術,吸引了許多文化學者、商人前來考察、洽談業務。從那以后,村里成立了剪紙協會,開始組織全村的剪紙藝人專業搞剪紙創作。
“目前,我們夫妻一年能剪出500多幅作品,年收入10萬元左右,經濟效益可觀。”張新娟告訴記者,“為提高剪紙藝術水平、學習外地先進經 驗,2008年,我們夫妻專門到洛陽學習字畫裝裱技藝,還花3萬元買來了一臺裝裱機,剪出來的作品自己裝裱后直接出售,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多學了一門手 藝。”
隨著“南溝剪紙”名聲越來越大,源源不斷的訂單愁壞了村民。“為提高村民組織化程度,增加我們‘南溝剪紙’的品牌效應,2006年村里率先成立 了河南省首家村級農民剪紙協會。”南溝剪紙協會會長任更厚告訴記者,“協會目前有會員200多名,專業從事剪紙的有50多人,一年創作3萬多幅作品,年產 值200多萬元。剪紙業已經成為南溝村除了蘋果種植業、生豬養殖業之外的第三大支柱產業。目前,南溝村被譽為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村、中國剪紙第一村,南溝 剪紙藝術也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南溝村人用自己的巧手,“剪”出了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也“剪”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原標題:陜縣農民巧手“剪”出幸福新生活)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原經濟網—河南經濟報 原文時間: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