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剪紙的歷史很長
2013/3/18 17:38: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本期主角:任育新
年齡:29歲
成就:成立村級剪紙協會,申報“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三門峽市陜縣南溝村第四代剪紙傳人。
4月的一天下午,太陽高掛,溫暖的陽光籠罩著三門峽市陜縣南溝村。
“任育新?他肯定在家。”一位村民得知記者要采訪任育新,指著路北的一戶人家說,“那兒就是他家”。
敲開門,任育新一家5口,正在小屋內剪紙。地上擺放著各式各樣、各種顏色的剪紙作品,紅的似烈火,粉的像桃花,黃的如鵝絨,綠的賽翡翠……
農忙季節,村民都下地忙農活了,而任育新一家,卻在家剪紙。三門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贠更厚說,“他們太愛剪紙了”。
◎“我們家剪紙的歷史長得很”
“我們家剪紙的歷史長得很。”任育新十分自豪地說,他們家剪紙的歷史,就是南溝村剪紙的歷史。
村里的人都知道,南溝村剪紙的歷史源于上世紀初期。該村剪紙的創始人名叫任崇卓。據說,無論你想要什么內容的剪紙,只要給他描繪一番,片刻之后,這幅生動的剪紙就會出現在你面前。至于任崇卓是如何學會剪紙的,至今無人能夠說得清。任育新是第四代剪紙傳人。
任育新說,他從小就跟著父親任占熬學剪紙。農閑季節,父親剪,他也剪,父親給了他很多指導,大到剪法的構思,小至握剪的姿勢,真是細致入微。
如今,任育新父親、母親、愛人和4歲的兒子都會剪紙,并且還經常剪紙。“俺家的田地,都承包出去了。”任育新說,這樣,他們就可以專心剪紙了。
至此,記者才明白,在這個農忙季節,其他人家大門緊鎖,唯獨任育新在家剪紙的原因。
◎“剪紙救過俺們的命”
“剪紙救過俺們的命。”聽到任育新說起這回事,任占熬接過了話茬兒,“40多年前,我們村的人,家家戶戶都剪。”
任占熬說,解放前,雖然村里會剪紙的人很多,但一般就是剪了貼在自家的窗戶上,或送給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沒有人想到去市場上賣。
解放后,政府成立了文化館,生活安定,剪紙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每年春節前集市上的窗花攤位成了當地的一道風景,五顏六色、大小不等的各類剪紙,引來無數觀看者和購買者。
任占熬說,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村民都吃不飽飯,他就跟著父親天天剪紙。進入臘月初八,他就和父親一起,走街串戶,兜售剪紙。“一天下來,能賣三五塊 錢。”任占熬說,到了年底,能賣好幾十塊錢,不但能過個好年,還有節余,他們家成了街坊羨慕的對象。村里的年輕人也紛紛開始學習剪紙。那幾年,是剪紙發展 最快的時期,南溝村也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剪紙村。
◎“這門祖傳的手藝不能丟”
然而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走出家門打工掙錢,而任育新卻沒有出去,一直固守在小村。
他說,平時自己主要做兩件事,一是給附近的一個公司干點體力活,掙錢養家;另外,就是堅持剪紙,他說,“這門祖傳的手藝不能丟”。
任育新說,改革開放后,人們紛紛搬出地坑院,建起了平房或樓房,想貼剪紙都沒有地方了;再說,現在的年輕一代,更喜歡明星,沒有人愿意張貼剪紙,即便拿著 剪紙到集鎮上去賣,也沒有市場。記者采訪了幾位老人,他們都覺得十分稀罕,還有人疑惑地問:“多年不剪了,現在還要這東西干啥?”
“現在,還有沒有人跟你學剪紙?”記者得到的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誰學呀!”
如同所有的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一樣,說到傳承的問題,任育新也是憂心忡忡:“我們家是剪紙世家,如果剪紙藝術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消失,對不起祖宗。”
◎“振興剪紙是我的夢想”
“振興剪紙是我的夢想。”任育新承認,群眾性剪紙藝術活動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在困難面前,自己決不退縮。就在記者采訪任育新的前幾天,他剛剛成立了南溝 村剪紙協會,這也是我省成立的第一個村級剪紙協會。“我召集了5個年輕人,大家下定決心,要在剪紙藝術上取得更大突破和發展。”對于未來,任育新充滿了自 信。
任育新說,他們準備自籌資金,成立輔導班,把他們掌握的剪紙藝術發揚光大;同時,他們的協會面向社會吸收會員,因為剪紙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業,而是為了留住民族的記憶。另外,他們還準備在村里設立一個剪紙歷史的小博物館。
“只要能為剪紙發展做貢獻,讓我做什么都愿意。”任育新說這話的時候,他4歲的兒子正拿著剪刀,認真練習著剪紙。(梁新慧/文 )(原標題:我們家剪紙的歷史很長)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原文時間:200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