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化
2013/4/1 16:23:48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商丘歷史悠久,民風古樸。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代文化在此都有豐厚的積淀,有許多在別處看不到的文化現(xiàn)象,在商丘還有保留,并形成一種商丘所獨有的、獨特的 " 本土文化 " 。
進入新世紀了,人的生產(chǎn)方式每天都在改變,生活方式每天都在改變,人們的觀念形態(tài)每天也都在改變,但總有一些是一時難以改變的和變不了的,并由 這些顯示著人自己與歷史的關系,與自己腳下這塊土地的關系。公元前 7--8 世紀,周朝宋國(商丘)作《商頌》,以祭祀成湯,其悲涼的曲調(diào)延綿至今。東周列國時,宋國人在蓋房打夯時扯起嗓門唱出的《杵歌》(即夯歌),至今仍在商丘 流傳,古聲古韻,至今仍余音饒梁 ......
作為 “ 本土文化 ” 的重要體現(xiàn),商丘的廟會文化、戲曲文化、民間舞蹈、民間工藝、飲食文化超越時空,仍然顯示著誘人的魅力。
廟會文化由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發(fā)展而來,其內(nèi)容表達了人們對自然、圖騰、祖先等的崇拜或紀念并成為社會文化的一種方式和組成部分。
火神臺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 " 臺會 " ,老百姓又稱其為 " 朝臺 " 。它是由人們對祖先閼伯(火神)的祭祀演變成盛大的廟會,距今已延續(xù)四千多年的時間。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們,為閼伯添土圓墳 并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臺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fā)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據(jù)考證,火神 臺廟會至清代乾隆年間最為盛大。朝臺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為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jié)未到,火 神臺附近方圓幾里的村莊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香客們?nèi)绱蓑\,皆因?qū)鹕竦某绨荩J為朝拜后,火神會在今后一年里保佑全家平安。臺會設有總會,各地設有分 會,朝臺時由分會會首到總會先行報到,然后由總會安排朝拜時間,按次序進行朝拜。各分會朝拜時,僅隨朝臺進香隊伍奏樂的嗩吶吹奏者就有百余人。各地的香客 朝臺各有程式,五彩紛呈,是一種各地民俗大展示,內(nèi)容豐富多彩,觀者人山人海。香客游人熙熙攘攘,算卦看相者不計其數(shù),每天到會人數(shù)達十多萬人。臺會上, 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鬼會、竹馬、旱船、肘歌、花棍、獨桿轎、拉秦檜、武術、龍燈等等各種民間藝術的表演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各路 能工巧匠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槍、花劍、花刀、泥狗、泥雞、面人、糖人、花燈籠、琉璃蹦蹦、泥響兒、竹響兒等等,琳瑯滿目,品種繁多,制作精 巧,造型美觀,色彩鮮艷,盡顯民間藝術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其叫賣聲也是各色腔調(diào),此聲蓋過彼聲。朝臺的人們大多要買上一兩件給孩子作為過年喜慶之物,讓 其盡興玩耍,以增添喜慶和吉利氣氛。廟會之上還有人另辟場地斗雞、斗狗、斗羊、斗蟋蟀,或進行賽牛和逮豬比賽,非常熱鬧有趣。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當?shù)匕?nbsp;姓晚上表演的 " 火龍舞 " (亦名滾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火是火神功績的體現(xiàn),火龍與青龍相對起舞,二龍戲珠,百般花樣渲染出吉祥如意的氣氛。朝臺的各種儀式為商丘獨有,與別 處不同。
在商丘,除火神臺會以外,還有 “ 白云寺廟會 ” 、 “ 芒碭山廟會 ” 、 “ 玉皇廟會 ” , “ 伊尹墓廟會 ” 和 “ 木蘭廟會 ” 等。
商丘的戲曲文化也是十分獨特的。在商丘戲曲文化方面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豫劇,如果在商丘城鎮(zhèn)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里,在耳邊回響的始 終是那大腔大調(diào)的河南梆子腔。商丘人聽起河南梆子來,是那樣的如醉如癡、物我兩忘。所以,有人說,河南梆子就像 “ 海洛因 ” 一樣,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河南梆子,商丘人的日子會怎么過。
早在北宋時期,城南五里的汴河邊便出現(xiàn)了河市樂和 " 撂地 " 演出的藝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場所 “ 照碧堂 ”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
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于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xiāng)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東路梆子 "—— 豫劇豫東調(diào)。豫劇豫東調(diào)曲調(diào)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xiàn)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這快土地上 廣泛流行并大行其道的還有二夾弦、曲劇、四平調(diào)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
四平調(diào)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 “ 特產(chǎn) ” 。四平調(diào)根據(jù)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diào)四平八穩(wěn)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調(diào)式 " ,借四平八穩(wěn)之意,依 " 平調(diào) " 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 " 四平調(diào) "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
商丘的民間舞蹈。目前仍在商丘民間流傳的一些民間舞蹈,實際上是由遠古時期部落聚會、祭祀儀式沿襲下來的一些 “ 肢體語言 ” 。如今這些民間舞蹈已不僅僅是人們的娛樂形式而更具有 “ 文化活化石 ” 的價值。讓人驚嘆的是,四、五千年前這些舞蹈被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出來并發(fā)揮過它們的作用;四、五千年后,這些民間舞蹈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仍在表現(xiàn)和豐富 著今天人們的生活 —— 四、五千年的時空竟然就在那一舉手、一投足之間。
商丘從古到今沿襲下來的民間舞蹈有三十多種,如龍燈、高蹺、舞獅、旱船、竹馬、火老虎、二鬼摔跤、老背少、花鼓舞、蹦傘、頂燈、獨桿 轎、頂塔、抬花轎、撲蝶舞、肘歌、串果園、鬼會、鋦缸舞、小車舞、拉驢、挑花籃、秧歌舞、霸王鞭、挑經(jīng)舞、大頭和尚戲翠翠等等,極具地方色彩。高蹺、竹 馬、旱船、火老虎、龍燈舞、拉驢等形體動作夸張大氣、妙趣橫生。小車舞、鋦缸舞、挑花藍等優(yōu)雅風趣,有說有唱,詼諧幽默。鬼會、大頭和尚戲翠翠等寄托人們 的強烈愛憎,表演中揉進不少武術和雜技藝術,多人同時作舞又各有獨特造型。挑經(jīng)舞歷史傳說色彩濃郁,情節(jié)誘人。鬼會又叫 " 大班舞 " ,其中人物皆為鬼魂,思想寓意深刻,深受群眾歡迎。小車舞以活報劇的形式鞭撻丑惡,濃厚的民間情趣令人捧腹。鋦缸舞以當?shù)孛耖g生活為題材,有渾厚的地方色 彩和生活氣息,讓人百看不厭。
商丘的民間工藝。商丘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如剪紙、刺繡、編織、石刻、木刻、泥塑、面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輩出。
商丘剪紙 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地的剪紙風格迥異。河南的剪紙發(fā)展為豫東、豫西兩大流派。豫西剪紙多為傳統(tǒng)剪紙。豫東剪紙多取材于現(xiàn)代人們的日 常生活,反映民風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繡、民間印染傳統(tǒng)工藝的營養(yǎng)。商丘市夏邑縣火店鄉(xiāng)馬莊村的剪紙藝人鄒素云,因剪龍聞名海內(nèi)外,被譽為 " 中華龍女 " 。她以純樸的感情將心中之龍趣味化、感情化、人格化,她的剪紙構圖新穎,剪法嫻熟、不勾、不描、隨心所欲,一剪而成。 1995 年 5 月,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她的剪龍作為世婦會禮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轟動。她剪的龍,長的達 56 米,小的不足一厘米,或臥、或飛、或盤、或戲、或扶搖九天,或騰越大海,千姿百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在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展 出,備受稱贊。
商丘手銹 商丘手銹分刺繡、彩繡、平繡、勒繡、刁平繡等。自古以來,商丘人民就有植桑養(yǎng)蠶、織帛繡花的傳統(tǒng)。因古有宋國、宋州、宋城之稱,故商丘手繡亦稱 “ 宋繡 ” 。北宋時,宋繡曾風靡汴梁。抽紗刺繡產(chǎn)品織工細致、技術精湛、圖案美觀、色彩素雅,主要產(chǎn)品有生絲臺布、刁平繡、棒錘花邊、歸德花邊、萬絲綢被面、富麗絲 臺布、禮拜帽、勾針衣、床罩及各種裝飾品。
絲織掛毯 絲織掛毯是以彩色絲線為主要原料,用手工拴結編織的工藝品。絲毯織成后,經(jīng)過片剪,花紋清晰,豐滿秀麗,光澤性好,富有立體感。毯面上的圖案像浮雕一樣鮮 明突出,歷經(jīng)百年不變質(zhì)。商丘的絲織掛毯,早在 1930 年的舊金山國際博覽會上,就以 “ 做工精細,技藝超群,品質(zhì)優(yōu)良、式樣美觀、經(jīng)久耐用 ” 的特色一舉成名。
宋州柳編 宋州柳編始于宋代。宋州柳編所用柳條枝均勻細長,堅韌潔白,適于制作各種日常用具和工藝果籃、屏風、壁籃、野餐籃、毛巾籃、航空箱、婚禮箱、座椅、書架等。宋州柳編制品工藝講究,古樸天然,能洗滌,不變形,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商丘的飲食文化。商丘作為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亦是中華古老飲食文化的薈萃之地,商丘烹飪匯古今于一爐,地方特色各類名吃有千余種之多。品嘗頗具古風的菜肴和小吃也就成了許多游客來商丘的目的之一。
商丘是中華烹飪鼻祖伊尹的誕生地。幾千年了,也許當年作為烹飪鼻祖伊尹所創(chuàng)立的烹飪技藝和菜肴在別處已經(jīng)失傳了,今天也只有在它的原創(chuàng) 地商丘還可以吃到,還可以品味到來自遠古的滋味。商丘菜法乎自然,用料真實,原汁原味,有色香味濃之譽,無華而不實之嫌。所用器皿也是大盤子、大碗,看上 去大開眼界,吃起來大氣磅礴,與現(xiàn)今市面上風行的某些華而不實、矯揉造作的餐飲烹飪之風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其中比較有特色的、足以盡顯中原傳統(tǒng)烹飪技藝 的菜肴有砂鍋羊肉、子衣燉甲魚、烏雞燉子衣、垛子羊肉、蟲草燉葫蘆雞腿、炸八寶葫蘆鴨、蔥燒梅花參、翡翠魚肚、三秋烤河鰻、三秋酸辣湯等。還有開花燒餅、 蔥油餅、胡辣湯、油茶等一些特色小吃也是遠近聞名,令人回味無窮。
蝦子燒素 是明清時古城歸德的一道名菜。制作方法是:用溫油將面筋炸透,撕成塊狀,然后加入蝦子、香菇、銀耳、雞鴨湯,用文火煨湯收汁。蝦子燒素香、味、形俱佳,具有濃厚的豫東風味 ── 色重、香濃、湯厚、火透。
啥( sha )湯 以肥嫩羊肉、牛肉、雞絲為主要原料,配以 大麥仁及多種作料。制作方法:頭天晚上將白條雞、牛羊肉洗凈放入甑(將木桶套在鍋上)內(nèi),改文火煮熟,次日早上將煮好的湯澆開勾芡,食用時放入小磨香油、 胡椒,撒上韭黃或蒜苗花,喝起來不腥不膻、原汁原味。
商丘水激饃 相傳創(chuàng)于明代。制作方法是將硬面饅頭切成寸許長、指頭般粗細的饃錠兒,干后放入 40 度左右的熱水中浸透,再放入滾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后放入糖汁中,成品色澤鮮艷,香甜可口。因糖汁中有水,饃炸好后要放在水里激一下,所以叫 “ 水激饃 ” 。
冉家糟魚 清乾隆年間列為貢品。五香糟魚選擇夏邑城湖鯽魚為原料,整魚不去鱗片,剖腹去內(nèi)臟,經(jīng)腌制、油炸、放入多種佐料精工燜制而成。其香味濃郁而醇正,骨酥刺爛形不變,為宴席佐餐佳品。
魏莊麻糖 魏莊麻糖是梁園區(qū)雙八鎮(zhèn)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迄今已有 200 多年生產(chǎn)歷史,以甜、香、松、脆四大特點而久負盛名。麻糖粗細均勻,芝麻沾滿不露皮,兩端封口不通氣,不粘牙,食之酥脆,香甜適口。
景家麻片 景家麻片曾被清朝康熙皇帝列為貢品。景家麻片選料精良,制作精細。采用上等精粉、小磨香油、白糖及其它優(yōu)質(zhì)原料制作而成。麻片雪亮透明,香甜酥脆,食之爽口,老少咸宜。
雞爪麻花 雞爪麻花因形似雞爪而得名,產(chǎn)于柘城縣安平鎮(zhèn)。清朝雍正年間曾被列為貢品。雞爪麻花成品嫩黃、油光透亮、 香脆酥焦、風味獨特。存放半月仍酥脆如故;浸放在開水里十幾分鐘,仍香酥不減。據(jù)當?shù)匕傩辗Q,折下雞爪麻花一股可當紙枚點燃,一根雞爪麻花可照明走一里 路。
虞城黑京果 又名大蜜京,清朝嘉靖年間曾被列為貢品。虞城黑京果以江米、白糖、蜂蜜、香油、桂花等為原料,江米經(jīng)粉碎、發(fā)酵,加入配料,油炸制成黑京果。具有酥甜可口、入口即化、甜而不厭、香而不膩的特點。
麻花莊麻花 至今已有 200 多年歷史。清朝初期, 張氏家族于民權縣鎮(zhèn)南一公里定居,以炸麻花為生,因其麻花制作精細,有酥、香、脆的獨特風味,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并將張氏居住之地取名為 " 麻花莊 " 。
賈寨豆腐干 賈寨豆腐干已有 200 多年生產(chǎn)歷史,清末曾被列為貢品。產(chǎn)品以優(yōu)質(zhì)黃豆作干料,輔料有草果、涼姜、桂皮、丁香等 10 余種。加工時成塊的豆腐擠壓出水,放入雞湯鍋里蒸煮而成。豆腐干為正方形薄塊,色澤黑紅,五香味濃,是佐餐下酒的佳品。
大有豐醬菜 創(chuàng)于明末清初,其著名產(chǎn)品松月牌白糖豆腐乳,色澤金黃微赤,腐塊勻稱整齊,質(zhì)地細膩,香氣濃郁,軟硬適中,不腐不爛,咸淡適口,味道鮮美,在河南省同類產(chǎn)品中被評為第一名,并被評為部優(yōu)產(chǎn)品。
永城棗干 明天啟年間,監(jiān)察御史練國事將棗干帶入京中獻給熹宗皇帝,熹宗贊許。遂列為貢品,明清兩代歲貢不輟,并為天壇必用之祭品。永城棗干主要產(chǎn)于永城市演集、蔣口等鄉(xiāng),以演集酆莊所產(chǎn)為最佳。(原標題:商丘文化)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商丘人民廣播電臺 原文時間:200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