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色古香商丘城
商丘歷史悠久,民風古樸。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代文化在此都有豐厚的積淀,有許多在別處看不到的文化現象,在商丘還有保留,并形成一種商丘所獨有的、獨特的 " 本土文化 " 。
進入新世紀了,人的生產方式每天都在改變,生活方式每天 都在改變,人們的觀念形態每天也都在改變,但總有一些是一時難以改變的和變不了的,并由這些顯示著人自己與歷史的關系,與自己腳下這塊土地的關系。 公元前 7--8 世紀,周朝宋國(商丘)作《商頌》,以祭祀成湯,其悲涼的曲調延綿至今。東周列國時,宋國人在蓋房打夯時扯起嗓門唱出的《杵歌》(即夯歌),至今仍在商丘 流傳,古聲古韻,至今仍余音饒梁 ......
作為 “ 本土文化 ” 的重要體現,商丘的廟會文化、戲曲文化、民間舞蹈、民間工藝、飲食文化超越時空,仍然顯示著誘人的魅力。

神秘的火神臺廟會
廟會文化由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發展而來,其內容表達了人們對自然、圖騰、祖先等的崇拜或紀念并成為社會文化的一種方式和組成部分。
火神臺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 " 臺會 " ,老百姓又稱其為 " 朝臺 " 。它是由人們對祖先閼伯(火神)的祭祀演變成盛大的廟會,距今已延續四千多年的時間。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們,為閼伯添土圓墳 并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臺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據考證,火神 臺廟會至清代乾隆年間最為盛大。朝臺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為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未到,火 神臺附近方圓幾里的村莊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香客們如此虔誠,皆因對火神的崇拜,認為朝拜后,火神會在今后一年里保佑全家平安。臺會設有總會,各地設有分 會,朝臺時由分會會首到總會先行報到,然后由總會安排朝拜時間,按次序進行朝拜。各分會朝拜時,僅隨朝臺進香隊伍奏樂的嗩吶吹奏者就有百余人。各地的香客 朝臺各有程式,五彩紛呈,是一種各地民俗大展示,內容豐富多彩,觀者人山人海。香客游人熙熙攘攘,算卦看相者不計其數,每天到會人數達十多萬人。臺會上, 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鬼會、竹馬、旱船、肘歌、花棍、獨桿轎、拉秦檜、武術、龍燈等等各種民間藝術的表演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各路 能工巧匠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槍、花劍、花刀、泥狗、泥雞、面人、糖人、花燈籠、琉璃蹦蹦、泥響兒、竹響兒等等,琳瑯滿目,品種繁多,制作精 巧,造型美觀,色彩鮮艷,盡顯民間藝術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其叫賣聲也是各色腔調,此聲蓋過彼聲。朝臺的人們大多要買上一兩件給孩子作為過年喜慶之物,讓 其盡興玩耍,以增添喜慶和吉利氣氛。廟會之上還有人另辟場地斗雞、斗狗、斗羊、斗蟋蟀,或進行賽牛和逮豬比賽,非常熱鬧有趣。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百 姓晚上表演的 " 火龍舞 " (亦名滾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火是火神功績的體現,火龍與青龍相對起舞,二龍戲珠,百般花樣渲染出吉祥如意的氣氛。朝臺的各種儀式為商丘獨有,與別 處不同。
在商丘,除火神臺會以外,還有 “ 白云寺廟會 ” 、 “ 芒碭山廟會 ” 、 “ 玉皇廟會 ” , “ 伊尹墓廟會 ” 和 “ 木蘭廟會 ” 等。

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丘戲曲
商丘的戲曲文化也是十分獨特的。在商丘戲曲文化方面占統 治地位的是豫劇,如果在商丘城鎮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里,在耳邊回響的始終是那大腔大調的河南梆子腔。商丘人聽起河南梆子來,是那樣的如醉如癡、物 我兩忘。所以,有人說,河南梆子就像 “ 海洛因 ” 一樣,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河南梆子,商丘人的日子會怎么過。
早在北宋時期,城南五里的汴河邊便出現了河市樂和 " 撂地 " 演出的藝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場所 “ 照碧堂 ”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
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于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 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東路梆子 "—— 豫劇豫東調。豫劇豫東調曲調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這快土地上 廣泛流行并大行其道的還有二夾弦、曲劇、四平調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
四平調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 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 “ 特產 ” 。四平調根據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調式 " ,借四平八穩之意,依 " 平調 " 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 " 四平調 "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

喜慶的民間舞蹈
商丘的民間舞蹈。目前仍在商丘民間流傳的一些民間舞蹈, 實際上是由遠古時期部落聚會、祭祀儀式沿襲下來的一些 “ 肢體語言 ” 。如今這些民間舞蹈已不僅僅是人們的娛樂形式而更具有 “ 文化活化石 ” 的價值。讓人驚嘆的是,四、五千年前這些舞蹈被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來并發揮過它們的作用;四、五千年后,這些民間舞蹈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仍在表現和豐富 著今天人們的生活 —— 四、五千年的時空竟然就在那一舉手、一投足之間。
商丘從古到今沿襲下來的民間舞蹈有三十多種,如龍燈、高 蹺、舞獅、旱船、竹馬、火老虎、二鬼摔跤、老背少、花鼓舞、蹦傘、頂燈、獨桿轎、頂塔、抬花轎、撲蝶舞、肘歌、串果園、鬼會、鋦缸舞、小車舞、拉驢、挑花 籃、秧歌舞、霸王鞭、挑經舞、大頭和尚戲翠翠等等,極具地方色彩。高蹺、竹馬、旱船、火老虎、龍燈舞、拉驢等形體動作夸張大氣、妙趣橫生。小車舞、鋦缸 舞、挑花籃等優雅風趣,有說有唱,詼諧幽默。鬼會、大頭和尚戲翠翠等寄托人們的強烈愛憎,表演中揉進不少武術和雜技藝術,多人同時作舞又各有獨特造型。挑 經舞歷史傳說色彩濃郁,情節誘人。鬼會又叫 " 大班舞 " ,其中人物皆為鬼魂,思想寓意深刻,深受群眾歡迎。小車舞以活報劇的形式鞭撻丑惡,濃厚的民間情趣令人捧腹。鋦缸舞以當地民間生活為題材,有渾厚的地方色 彩和生活氣息,讓人百看不厭。

優美的剪紙
商丘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地的剪紙風格迥異。河南的剪紙發展為豫東、豫西兩大流派。豫西剪紙多為傳統剪紙。豫東剪紙多取材于現代人們 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風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繡、民間印染傳統工藝的營養。商丘市夏邑縣火店鄉馬莊村的剪紙藝人鄒素云,因剪龍聞名海內外,被譽為 " 中華龍女 " 。她以純樸的感情將心中之龍趣味化、感情化、人格化,她的剪紙構圖新穎,剪法嫻熟、不勾、不描、隨心所欲,一剪而成。 1995 年 5 月,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她的剪龍作為世婦會禮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轟動。她剪的龍,長的達 56 米,小的不足一厘米,或臥、或飛、或盤、或戲、或扶搖九天,或騰越大海,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在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展 出,備受稱贊。

手繡扇面
商丘手銹分刺繡、彩繡、平繡、勒繡、刁平繡等。自古以來,商丘人民就有植桑養蠶、織帛繡花的傳統。因古有宋國、宋州、宋城之稱,故商丘手繡亦稱 “ 宋繡 ” 。北宋時,宋繡曾風靡汴梁。抽紗刺繡產品織工細致、技術精湛、圖案美觀、色彩素雅,主要產品有生絲臺布、刁平繡、棒錘花邊、歸德花邊、萬絲綢被面、富麗絲 臺布、禮拜帽、勾針衣、床罩及各種裝飾品。(原標題:河南商丘民俗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