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超化吹歌隊成員經歷了一場喜悲:喜的是,2月份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悲的是,原本計劃今年7月底,和少林武術一道在北京太廟演奏,向全球展示中原文化,由于經費等原因,未能成行,超化吹歌失去了一次展示其藝術魅力的機會。因為很難學,因為其“不得為婚喪嫁娶服務”的嚴格行規,年輕人覺得“學了沒用”。這個源于近4000年前商周時期的宮廷音樂、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古老藝術,后繼乏人,超化吹歌會不會成為絕唱?
淵源
起源商代,我國古代的交響樂
“吹歌是中國的一種十分古老的吹奏樂演奏形式,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笙、笛、簫、韻鼓、大鐃、碰鈴等樂器,堪稱我國古代的交響樂。大約起源于商周時期,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歷史。如今的鄭州曾是商朝的國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出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8月 19日上午,原新密市文化館館長李宗寅一見記者,就如數家珍般的說起了超化吹歌。
對超化吹歌有著20多年研究的李宗寅告訴記者,從《密縣縣志》上看,超化吹歌師承唐宋時期的宮廷音樂。到了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居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前往“中國名剎十五”的超化寺燒香朝拜,就把吹歌技藝傳授給了寺院的僧人。明末又由寺院的僧人,傳到了民間。從此超化吹歌社成為民間的一種文藝社團組織,代代相傳,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每當有大型祭祀活動,必有超化吹歌。
今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省此次入選的傳統音樂類中8項名錄之一,超化吹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現狀
瀕臨失傳,古老的記譜法和樂器
超化吹歌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吹歌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
李宗寅告訴記者,吹歌的主要樂器叫“管子”,翻開《辭海》,書中對管子的解釋是:商代就有,以木制、竹制為主。而超化吹歌的管子卻以純黃銅精鑄而成。管子是如何制成的,這是個謎,工藝已經失傳,現在已不能復制,故專家稱它為“古代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
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尚春升說,超化吹歌演奏中要同時有兩支管子,一個高音,一個低音,這在全中國的吹歌中是絕無僅有的。
據超化人說,吹歌流傳下來的管子,只剩下3根,其中一根管子因為傳人不愿意拿出來,現在吹歌隊只有兩名管子手,吹高音的叫王國卿,他17歲開始學吹管子,如今已經45歲了。
“演奏有相當難度,靠氣流控制。這根管子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王國卿說,他手中的這根管子是岳父家祖傳下來的。
管子長16厘米,上粗下細,不同于中國傳統管子的上細下粗。管子正面7個孔,背面1個孔,每個孔同時能發出3個音,用力大小不同,音高也不同。粗的那端插了枚哨嘴,大約4厘米長,蘆葦做的。
吹歌隊中還有祖傳的十八苗笙。吹歌隊隊長宋俊忠就是吹笙的,他說,笙類似于春秋時期的竽,十八苗是指這種笙是由18根竹子做的,他家祖傳的紫竹做的十八苗笙有500多年的歷史,去年壞了,沒人會修,只得用現代十四孔笙來代替演奏了。
超化吹歌最“古老”之處在于其記譜方法是沿用古代的“工尺譜”,就是古音樂中的“宮商角征羽”。超化吹歌留傳下來的30多種曲牌,多采用“工尺譜”的記譜方法。這不同于西洋的五線譜,也不同于現代中國常用的簡譜,這是我國現存十分稀少的記譜方法,因此,超化吹歌又被音樂界專家稱為“古代音樂活化石”。
困境
不能掙錢,超化吹歌后繼乏人
明朝景泰年間,超化吹歌由宮廷傳入寺廟,成為當時服務民間神社組織的高雅樂隊。超化吹歌從第六代開始,就由族內繼承變為村社繼承,開始吸收宋氏族外的人員加入。目前,吹歌隊隊員多為第十一代傳人,少部分為第十代傳人。
現在超化村,能夠演奏吹歌的不到20人,他們組成了一支傳承古代音樂的吹歌隊。在一個有雨的下午,借著河南電視臺的采訪機會,記者在超化寺內有幸聆聽了他們的演奏。
“學這東西不能掙錢,年輕人認為學了沒用,很少有人肯去學,除非是愛好這個才學。”宋俊忠說,他有三子一女,沒有一個孩子肯學習他的吹笙技術,令他略感欣慰的是,今年7歲半的小孫子倒是喜歡音樂,學了半年時間,也能吹奏一些簡單的曲牌了。
超化吹歌演奏有個規矩,演出隊伍最少為16人。遺憾的是,2004年以來,相繼有6位老人去世。目前,隊員中年齡最大的叫麻長柱,已經83歲。
宋俊忠說,超化吹歌的行規很嚴,從不為婚喪嫁娶服務,只用于拜會朋友、參加祭祀典禮、廟會和娛樂。吹一輩子也別想掙到錢。300多年來,吹歌隊始終恪守著這項規矩,F在,這個不迎合社會時尚、努力保持原有風貌的古典藝術越來越被人們淡忘。隊員們只憑著個人愛好,偶爾“玩玩”,“這些吹歌隊隊員平時都各有各的活兒要做,聚在一起進行演奏的時間非常少。”
王國卿說:“有人找我學,但這不好學,多學到半道都不學了,F在擔心的就是這,想從學校培養。要從我這代失傳,就成罪人了。”
呼吁
加大投入,專業化包裝進行商演
一直為超化吹歌奔走呼號的李宗寅說:“吹歌幾個重要的掌門人近年來相繼謝世,現在的幾個打擊樂隊員也都在75歲以上,從演奏技藝上講,目前的演奏水平不如上世紀80年代。原來服務于神社的社會基礎已不復存在,各級政府的有限扶持也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經費短缺導致吹歌水平退化,有的表演技藝已經失傳。”
關于超化吹歌的出路,李宗寅說,首先需要一個音樂人為吹歌進行配樂和包裝。他說,超化吹歌的曲牌和樂段,一直沿用古代的工尺譜,并且在代代相傳中是師徒相傳,口耳相傳,沒有文字記錄,吹歌只是一種原形的古代宮廷樂,如果沒有音樂人為其進行配樂和輔導,就顯得過于簡單。如果能有音樂人對超化吹歌進行包裝指導,以商演的形式既募得經費,又能擴大吹歌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繼承這種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不至于使其失傳。
尚春升認為,要想傳承并保護好超化吹歌,“一方面我們要保護老藝人,要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傳承,比如有愿意學習的,我們用經濟的方式適當補貼,讓他們傳下去。另一方面,把工尺譜進一步整理,有關新密超化吹歌的傳說故事也要搜集起來。另外,我們準備組織他們訓練,在一定的場合通過舉辦演出的方式來推廣。” (原標題:超化吹歌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