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里連續20多年舉辦茶文化節,讓我們這些地地道道的茶農得到了不少實惠。平展展的公路修到了家門口,上山買茶的人一撥又一撥,茶葉不出家門就能賣上好價錢,日子過得美著哩。”4月21日,茶農熊文奎與來他家采訪的記者聊天時,提起茶文化節,贊不絕口。
今年50出頭的熊文奎打小就生活在著名茶鄉--浉河區董家河鎮集云村,多年擔任白果樹村民組組長,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茶把式。熊文奎告訴記者,他現在光茶園就有80多畝,年均采鮮葉2000多公斤,家里10年前就添置了全套的炒茶機械,“既省力又省工”.
日子過得越來越美,這讓老熊很滿足,但也有些事讓老熊很頭痛。近年來茶葉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每到采茶高峰期,采茶工就變得很緊俏。他皺著眉頭說: “我們種茶的有個金科玉律,叫‘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就是草'.這不,搶收鮮葉,忙起來呀,連飯都顧不得吃。說句實話,能請到人,工資高點也沒什么,大家都掙點嘛。麻煩的是,忙起來的時候,拿著錢都請不到人,眼睜睜看著鮮葉都長廢了,心痛啊。”
說話間,已到中午時分,熊文奎請來的20多個采茶工陸續從山上下來,老熊夫婦忙從大伙兒的手中接過茶簍,剔揀、去雜、過稱、記賬,繁忙而有序。此時,廚房里已飄散出飯菜的香味。
端著飯碗,熊文奎站在院子里,用筷子指著對面滿是茶園的山坡,對記者說:“我們集云山高云厚,最適宜種茶,還沒有病蟲害,茶園從來不施化肥、農藥,不會產生任何污染,我們生產的是名符其實的生態茶。我總想著如果自己能注冊一個屬于自己的商標,再在城里設立自己的茶葉銷售點,自己生產自己賣。這樣做,不是也能為保住名茶品牌做一些貢獻嗎?”
“其實,五云茶葉公司的創辦人闞貴元是土生土長的集云人,這些年他為村里辦了不少出資修路之類的好事,我們茶農背靠五云公司這棵大樹種茶、賣茶,省了不少心,也增加了不少收入。但我想,集云茶葉應該有一個單獨的品牌,因為集云茶葉有其自己的特點,并且是地地道道的生態茶。”說這話時,老熊的眼睛一直望著遠方。
的確,比起村里的鄉親,作為村民組組長的熊文奎看得更遠一些。他說:“集云村人老幾輩子吃喝靠的是茶葉,茶葉與我們的命運已經融入一起,保護集云名茶的聲譽,人人有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我現在呀,心里頭就盼著政府能好好查一查、管一管,把好質量關,不能讓茶葉市場亂了。”
家門口的鄉村公路上不時有喇叭聲響起,車輛三三兩兩地開進村來,開到茶廠。老熊注意到,今年從各地慕名而來買茶的客人比往年都多。村子里常常停滿鄭州、石家莊等地牌照的車。這讓老熊寬心了很多:“我們采的鮮葉每天都能換成現錢,茶廠和茶農當天炒制的新茶每天都能賣出去,說明人家還是識貨的。”
“我們靠種茶致富,一定會憑良心種茶,其實也沒什么好擔心的。再說,我們茶農炒制出讓消費者放心的茶,也是為茶節增光啊,你們說是不是?”老熊話語里透著自信與自豪。(趙雪峰)(原標題:信陽普通茶農:靠種茶致富 為茶節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