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的鑼鼓、歡快的秧歌簇擁著一座座抬閣,場面十分壯觀。昨日9時許,“中國抬閣文化之鄉”專家考察驗收團一行到安陽縣曲溝鎮,一場精彩的抬閣文藝表演拉開了帷幕。
在“婦好出征”抬閣表演前,觀眾的掌聲、喝彩聲不斷,只見兩個威風凜凜的小演員,身著古裝、高舉“帥”旗,旗桿之上又分別站有兩個小演員,各自手拿“銀槍”“殺”得起勁。小演員衣袂飄拂,不斷變換造型,看上去既像演戲,又似雜技,扣人心弦,引人注目。而這邊“李三娘推磨”抬閣表演則讓許多圍觀群眾笑得合不攏嘴。只見一個小演員一邊推著石磨,一邊不時地將谷物推進磨盤中。就在石磨上,還立著一只神氣十足的紅冠大公雞,公雞身上竟然還站著一位漂亮的“小仙女”,并不時的舞動著衣袖。據圍觀的一位老者說,這個抬閣演的是一個民間傳說,表達了李三娘對丈夫的忠貞不二,連公雞、神仙都來幫她,寓意好人肯定有好報。
8歲的小演員王榮研高興地告訴記者,她從3歲時就開始上閣演出,曾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表演過。今年已是第五次參加演出了。為了迎接專家考察團,她當天早上5點多鐘就起來做準備了。曲溝村村民王苗說:“誰家的孩子能上抬閣表演,全家人臉上都感到光榮!申報中國抬閣文化之鄉,這是全鎮人民的最大心愿。”
抬閣藝人代表張永順介紹,曲溝抬閣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送別孔子而產生的一種表演形式。現在該鎮已有18支專業抬閣隊伍,曾去過上海、北京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
在觀看過精彩的抬閣表演后,考察驗收團專家、中國民協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鐵梁表示,安陽縣的抬閣地方特色非常鮮明,具有南北文化交融的明顯特征。表演者在閣子行進中顫顫悠悠的韻味和衣袂飄舞、凌空兀立的美感,是其他民間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我覺得命名安陽縣為‘中國抬閣文化之鄉’是實至名歸。命名僅是個開始,下一步應該深入挖掘保護抬閣文化的歷史精神內涵,保留文化精髓。”考察驗收團專家、中國民協副主席、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夏挽群說。(王富曉)(原標題:安陽縣曲溝抬閣演繹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