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陽縣志》記載,宋朝時在安陽縣呂村附近有一座福勝寺,寺廟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當地民眾在會首的號召下捐錢納糧,重新修建了福勝寺。佛像落成之前,呂村的老百姓商量用什么方式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眼看佛像開光的日子就要到了,會首當機立斷,決定以戰鼓舞來慶祝寺院竣工和佛像的落成。在會首的組織下,呂村家家戶戶敲鑼打鼓,一時間聲震四方,福勝寺伴隨著鼓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寺院。
福勝鼓的名字沿用到了明末清初,呂村戰鼓又有了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得勝鼓。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軍入關。起義軍在和清軍的數次交鋒中都陷入困境,一路向南撤退。過了漳河,來到呂村鎮一帶。當地的老百姓聽說是闖王來了,就自發組織起來保護闖王。此時清軍的先頭部隊已經追到了漳河北岸,正在準備船只過河。忽然大雨傾盆,河水暴漲,清軍只好在北岸安營扎寨,等待雨停。呂村百姓為了掩護闖王南撤,就聚集在一起商量對策,最后大家商定了一個名為“以鼓助威”的辦法。于是,漳河南岸幾十個村莊的老百姓紛紛行動起來,他們連夜趕制了一批大鼓,又把家家戶戶的小鼓收集起來,統一進行了部署。
漳河水位下降后,清軍準備過河。剛剛登上戰船,就聽見對岸鼓聲震天,中間還有吶喊聲、廝殺聲,仿佛千軍萬馬正在行動,清兵一下子都被嚇呆了。清軍先鋒官不知對岸的虛實,以為起義軍的援軍趕到了,馬上下令停止渡河。老百姓的鼓聲激勵了起義軍將士,闖王李自成立刻嚴肅軍紀,重整旗鼓。當晚,李自成親自率領一部分起義軍渡過漳河突襲清軍,大獲全勝。然后,起義軍迅速南撤,擺脫了清軍的追擊。當清朝的援軍趕到時,起義軍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呂村的鄉親們“以鼓助威”,嚇退了清兵,幫助起義軍取得了勝利。有人說這全靠了戰鼓的威力,福勝鼓應該改名為得勝鼓。此后,每逢節日,漳河南岸村莊的老百姓就會把鼓集中起來,擊鼓慶賀。久而久之,在當地就形成了一種“擊鼓慶賀”的風俗。(原標題:呂村戰鼓:豫省級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