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董莊的村民以做祝英臺的老鄉而驕傲
梁祝——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讓古今中外的多少癡男怨女為之肝腸寸斷。
當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風靡全球的時候,可能我們中國人卻會忽略一些關于它的事情,比如說,故事發生在哪?
關于這個問題,目前國內有至少6個市縣在爭奪梁祝故事的發源地。而2005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頒發了“中國梁祝之鄉”這一稱號給河南汝南縣,一時使得這個默默無聞的中原小縣引人注目。
梁祝故事梗概
西晉時,梁山伯在去紅羅山書院求學的路上,遇見了同樣要到那里求學的祝英臺。由于那時不興女子讀書,祝英臺便女扮男裝,而梁山伯并沒有看出來。二人一見如故,義結金蘭,同往讀書。
二人書院同窗三載,情同手足,但山伯卻一直沒有發現英臺的女兒身,但英臺的秘密被細心的師娘發現了。三年后,英臺被父母召回,山伯從紅羅山書院“十八里相送”,一直送到英臺的家。一路上,英臺做各種比喻提示山伯,意將自己身世告訴他,但愚鈍的山伯最終沒能聽出來。
后來,師娘將此事挑明,欣喜的山伯立刻到英臺家里求婚,卻被告知英臺已強許馬文才。英臺的父親祝員外為找一有身份的人嫁出英臺,特托同村的馬文才姥姥說媒,而馬文才是當地有名的富人。
英臺被迫答應婚事。當山伯得知此事后,心里極度難過,回家后一病不起,百藥無治,不久病逝。臨終前囑咐家人,將其葬在一處英臺出嫁的必經之路,以能看到英臺出嫁時的情景。
英臺出嫁當天途徑山伯墓時,她下轎哭祭山伯,痛徹肝腸,撞柳樹而死。
家人將英臺葬在山伯墓的對面,與山伯隔路相望。后二人化為蝴蝶,比翼雙飛于花間。

梁祝墓,近為英臺墓,遠為山伯墓
汝南故事游
汝南縣有著梁祝故事里的各個關鍵地點,甚至有對應的遺址遺存,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訝,很難想象,傳說中的故事情節竟然有了現實的落腳。
梁祝的家
在汝南,人們普遍認為,梁山伯的家在該縣和孝鎮梁崗村,祝英臺的家在該縣馬鄉鎮朱董莊。兩村村民更是強烈堅持該說法。
梁崗目前有村民100多戶,都姓梁,單姓村,但彼此之間沒有親屬關系。祝英臺所在朱董莊有70多戶,雜姓村。當地村民解釋,祝英臺本姓朱,只是這個故事在向外流傳時,被人們訛傳為祝。
梁崗在西,朱董莊在東,二者相距18里地。

紅羅山書院位于一座高臺上,周圍樹木茂密
相遇地——曹橋
曹橋即是多種梁祝故事版本中的“草橋”,曹橋位于梁崗和朱董莊的中間位置。當地人認為,古代曹橋是梁崗和朱董莊通往紅羅山書院的必經之地,從曹橋向南便可一直走到紅羅山書院。當年梁祝就是在這里相遇的。
曹橋是一座橋,也是這座橋邊上的村子的名字。這個村子是個很小的村子,目前只有20多戶,單姓村,都姓曹。
曹橋橫跨一條小河,長4米左右,寬2米左右。據村里老人講,曹橋不知道已經存在了多少年了,他們年輕時的老人就說不清楚。目前的曹橋是經過重修的,但留有部分舊的石料。
求學地——紅羅山書院
梁祝從曹橋一直向南走,來到紅羅山書院。這個書院的遺址目前也在,位于一個土臺子之上,數年前這里曾被用做學校。
土臺子呈正方形,邊長30米左右,高3、4米。臺子上的房間從材料和結構看,歷史不超過50年。
按照當地政府對該遺址的說明,該遺址又稱報恩寺和臺子寺,歷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
書院前有一口井,據稱是當年梁祝一起勞動過的地方。
書院所在的村子叫臺子寺村,村子里有一處墓地,當地人稱墓主人是梁祝的老師——鄒佟。
從紅羅山書院到英臺家鄉朱董莊的距離大概是18里,所以有“十八里相送”一說。巧的是,紅羅山書院、梁崗、朱董莊,三者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呈“品”字型分布。
梁祝的墓地梁祝的墓地位于朱董莊北十五六里處,這里叫馬北村,是馬鄉鎮的中心。當地民諺云:梁山伯祝英臺,埋在馬鄉路兩沿。
梁祝墓隔路相望,這條路就是古京漢官道,是古時候的大道。馬文才所在的馬莊還在這里的東北邊,當地人稱,娶親這種大事肯定走官道,顯得大氣、吉利,所以梁山伯算定祝英臺嫁去馬家要經過這里,故囑咐家人將自己埋在此處。
在其他版本的故事里,梁祝是合墓的,而汝南版本的梁祝卻是分墓。當地人解釋,因馬家沒把她接入家中,祝家已送女兒出門,而梁家與祝家無婚,致使祝英臺死后無法埋進三家任何一家的祖墳,于是當地人就把她葬在官道路東,形成了兩墓相對的結局。(原標題:“汝南版”梁祝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