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臺:“比干文化節”再掀旅游新高潮
2013/8/2 17:00: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4月24日,壬辰年四月初四,盡管空中春雨瀟瀟,但淇縣摘星臺景區內,依然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來自本市和鄭州、安陽、河北、山西、山東等省市的數千名游客及林氏后裔同聚三仁祠,共同參加比干文化節,紀念林氏之源、財神之首、忠諫之最——比干公誕辰3104周年。
比干,殷商晚期沬邑(今淇縣)人,生于公元前1092年農歷四月初四,是商朝末代紂王的叔叔,官居太師,因封地于比(今山東曲阜),稱為比干。公元前1029年,比干冒死勸諫,被紂王剖心致死,終年63歲,成為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愛國諫臣。
比干殉難后,其夫人逃到長林山石室避難,生下一子,武王克商后正式賜姓為林,比干成為林姓太始祖。如今,全世界林姓人口約有7000萬之多,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大姓,在全國名列第16位,尤其在南方,號稱“陳林滿天下”。淇縣摘星臺景區作為比干故里和殉國處,已成為歷代比干后裔愛國崇祖凝結情感的拜謁圣地,成為了林姓發源地。
千百年來,人們懷念和崇敬比干心地純正、率直無私、忠貞愛國、誠實守信、主持正義、關心貧寒、愛民惠民、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不僅把比干視作國家忠義之臣,而且被民間奉為民俗文化中的文財神、正財神。比干作為著名的文財正神,在民間一向享有財神之首的地位。財神最大的神職就是財富的公平公正分配,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中國傳統財富文化精髓,正是比干財富文化的哲學凝聚,財神文化使比干文化本身成為歷史積淀深厚、雅俗共賞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他所體現出的忠義誠信、公正無私、愛民輕財、回報社會的財富文化內涵,更是中國傳統財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星臺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說: 我們已連續多年舉辦比干文化節,旨在通過民族文化、民俗風尚、祭典禮儀等形式,進一步弘揚比干愛國精神,緬懷林氏先祖,傳承財富理念,打造一個以尋根、聯誼、文化為主體的比干文化盛會。(作者:張小燕)(原標題:摘星臺:“比干文化節”再掀旅游新高潮)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淇縣旅游局(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