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系辭下》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意思是黃帝以后,創制衣裳為服飾,因而天下大治。《乾》、《坤》二卦象征天、地、黃帝、堯、舜取此兩卦的象征以制造衣裳,所以上衣下裳。"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黃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明華夏民族的服飾文明,自黃帝開始已經相當發達,并且與政治有了密切的聯系。服飾的主要功能在于御寒,釋名·釋衣服》說:"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這幾句話,即解釋也衣服御寒保暖和蔽體遮羞的功用。有兩個故事可以生動地說明衣服的這兩種功能。一是《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 篇中的故事。一個名戎夷的士人從齊國到魯國去。到了魯國,城門已經關閉,時值天大寒,戎夷只好與其弟子宿在城外。夜里,天氣越來越冷,兩人都凍得受不了,戎夷對弟子說:"你把衣服給我,我就能活下去。我把衣服給你,你就能夠活下去。可是我是國士,凍死了天下人都會感到可惜。你是無德無才的人,死了也不足惜。還是把你的衣服脫下來給我穿吧!"弟子說:"我既無德無才,又怎么會把自己的衣服給國士穿呢?"戎夷嘆息一聲說:"唉,看來跟你說這些大道理是沒用的啊!"于是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弟子穿,自己半夜就凍死了,而弟子地卻活了下來。在御寒以保存生命的現實面前,衣裳的實用功能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個故事說,有一個男子漢,憑雙手勇斗猛虎,為鄉人除了一大害,受到全鄉人稱贊。老虎被打死了,可是這位打虎英雄卻落下了一個毛病,即除了睡覺之外,這人總是高舉雙手作與虎搏斗狀。家人請了許多醫生醫治均無效。一日,來了一位郎中,告訴英雄的家人,說自己能治好英雄的病,不過要等到墟日。墟日這天,郎中在墟場最熱鬧處擺上一張桌子,放上一把剪刀,讓打虎英雄脫光膀子,只穿一條客家人常穿的水褲。英雄站在中央,仍高舉雙手做搏斗狀。此時圍觀的人越為越多。郎中先是用手在英雄身上裝模作樣的比劃幾下,就在圍觀的人看得最起勁的時候,郎中猛然間拿起剪刀,冷不防一下子剪斷了英雄的褲帶。英雄受此一刺激,馬上放下雙手來挽住自己的褲子。這一來,雙手高舉的毛病就治好了。這個郎中是個頗諳人之心理的人。當褲子下掉,羞恥外露時,要遮羞的沖動所產生的興奮灶要壓過昔日打虎留下的緊張感,于是病就治好了。這則故事使人想起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起死》里所寫的那個漢子,與打虎英雄頗為相似。當漢子發現自己赤身裸體時,馬上蹲了下去。對于赤身露體的人來說,穿衣蔽體掩形遮羞的功能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衣服的實用功能,無論哪個民族,哪個民系,都是第一位的。客家人衣服,在講究實用方面,更鮮明地繼承了古代服飾文化的傳統
古代的衣服,主要分衣和裳。《說文》曰:"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裳)。"段玉裁注曰:"常(裳),下裙也。"中國上古時期不論男女,皆以上衣下裙為常服。上衣一般為窄袖、高領。衣領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壓右衣襟,稱為"右衽"。相反,右襟壓左襟,則是"左衽",因為夷人上衣的衣襟就是這樣,所以"左衽"便被稱為"蠻服",甚至作為蠻夷的代稱(如圖74、圖75)。春秋時期的管仲,本是齊桓公政敵公子糾的師父,后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天下,孔子稱贊他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為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將披頭散發,衣襟壓向左邊,成為蠻夷了。"右衽"是華夏民族服飾的一個重要標志。今天我們看到的客家人的上衣,男式上衣多為對襟,這大概是受清朝服裝影響的緣故。而客家婦女的大襟衣,則絕對保持右衽的習慣,這便是清以前漢族的傳統。
古代上衣下裳,但褲子的出現也并不太晚。據古書記載,漢代已有褲子,時人叫著"窮绔"。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昭帝上官皇后,乃是重臣霍光的外孫女,"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臣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绔,多其帶,后宮莫有進者。"所謂"窮绔",服虔注曰:"窮绔,有前后當(襠),不得交通也。"即有前后襠的褲子。霍光為了上官皇后能獨得昭帝寵幸而生太子,企圖阻撓昭帝與其他宮妃親幸。恰巧昭帝偶染小恙,身體不適,左右親信和御醫為阿諛討好霍光,都說皇上應戒房事。于是令后宮佳麗都穿上有襠的"窮绔"。阿諛好事者的目的,是想為皇為召幸其他宮妃做愛時設置障礙,以便只寵幸上官皇后一人。今天看來,此舉實在愚蠢可笑。但由此可知漢代已有穿褲子的了。到了魏晉,穿褲子更為常見。阮籍在《大人先生傳》中,有一段對虱子處于褲中的絕妙的描寫:"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裈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然炎邱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 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處區內,亦何異夫虱之處裈中乎!"裈 (或作巾軍,音Kun)即褲子。"竹林七賢"中的另一位劉伶,脫衣裸形在屋中喝酒。人或譏之,劉伶答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巾軍 衣,諸君何為我裈中?"(《世說新語·任誕》)到了魏晉,穿"裈"已是很普遍的了。
有褲襠的叫"裈",段玉裁說:"若今之滿當(襠)袴,則古謂之巾軍 (裈)。"無褲襠的叫著"袴",《說文》作"绔"。"绔,脛衣也。"段玉裁注曰:"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方言》云:"袴 ,齊魯之間謂之衤蹇 ,或謂之衤龍 ,關西謂之袴 。"這種"袴"或"绔",沒有襠,沒有褲腰,只有兩個褲筒,套在兩腿上,再用繩子掛在腰上。實際上就是兩個護腿的褲筒。今客家人喜歡穿用的褲腿,或許就是古代"袴"的遺制吧。
裈之外,還有一種就是短褲,漢人稱之為"犢鼻裈"。其狀如牛犢的鼻子,因此得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里面記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一見鐘情,二人私奔回到卓文君老家臨邛 ,文君當壚賣酒,"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犢鼻裈"多為下層市民和農人穿著勞動所用。司馬相如穿犢鼻裈,或許為經濟所迫,更重要的乃是向老丈人卓王孫出乖露丑。韋昭注曰:"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矣。"可知其形狀且制作簡易。今客家人常穿的"水褲",形制極類似犢鼻裈。客家男子在外勞動時,烈日下,常是赤裸著上身,只穿一條水褲。因其褲頭有預先穿好的帶子,只需抽緊打結就行,極為方便。
中原服裝自古以來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寬松肥大。從先秦開始,我們的先人們總是深衣大袍,寬大博帶。這種服裝,穿著舒適,顯得輕松瀟灑。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后,胡服開始流入中原,其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 ,但主要流行于軍中。漢服到了魏晉,本來就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加博大的方向發展。《晉書·五行志》中說:"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放,輿臺成俗。"在南京西善橋油坊村發現的東晉墓葬或的"竹林七賢圖",阮籍和他的好友們個個大袖寬衣,足見魏晉名士的"博大"之風。唐宋以來,服飾肥大寬松的特征總的來說改變不大。客家人的服裝,無論上衣或是褲子,都保持了寬松肥大的古風。客家人最常穿的大襠褲,更是以褲襠深、褲頭寬為特色。大襠褲腰間一定要摺疊幾層才能系緊。過去閩西客家人中有一句笑話,說是"偷抓雞,塞褲頭",褲腰之寬,可塞入幾只雞,笑話本帶夸張,但足見其寬大的程度了。寬松肥大,不束縛身體,這種離體式的服裝,對于常年參加勞動的客家人,是極其舒適方便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滿清以后的旗袍為何難以在客家人中流行了。
從客家服飾的形制來看,它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飾的特點。目前我們所能找到的有關客家服飾方面的資料與實物,多為近現代時期的東西,但是它明顯地繼承了清以前中原服飾的傳統特征。我們在閩西長汀縣客家博物館看到一雙客家婦女穿的繡花女拖鞋,沒有后幫,鞋尖向前促聚收縮,并微微上翹。這種樣式,不由得使人想起新疆吐魯番盆地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唐人女鞋(如圖),二者鞋尖的形狀極為相似。服飾是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主要標志。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改變,服飾也發生變化。就中原服飾而言,"漢冠唐巾,袍服直裰,屐屨皂靴,代有變遷"(清·金紹成《畫學講義》)。但是,客家人的傳統服飾卻多年無變化,或說變化不大。這恐怕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常年勞動,遠離中原經濟文化中心有很大關系。艱苦的生活環境,低下的經濟條件,穿著方面,則只能求得滿足蔽體防寒的基本要求,因此無暇顧及汰舊更新謀求變化。只有民主革命之后,西風東漸,服飾才發生了很大改變,流行的西服,沖擊著客家地區,一些有知識之士,穿用西化服裝更是先著一鞭。至于改革改放之后,客家地區的廣東、福建等省,得風氣之先、地利之便,客家人的服裝與它的經濟騰飛一樣,領導著新潮流了。
不過,就傳統服飾而言,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在文化意義上仍存在著一些差異。
中國古代的服飾,帶有強烈的"禮"的色彩,具有鮮明的等級制度的標志。《荀子·富國》篇中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衤朱 衤卷 衣冕,諸侯玄衤卷 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按照禮的規定,貴賤尊卑,長幼貧富,在服飾上都有鮮明的區別。天子穿的是朱紅色的袞服,戴冕;諸侯穿黑色的袞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士人則只能戴白鹿皮做的皮弁,以素積為裳。所以《白虎通義》上說:"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為絺綌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衣飾,不僅用以蔽體御寒,也是"禮義"的物質外化,它成為封建禮儀的載體。(原標題: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