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

2013/9/25 17:55:52 點擊數: 【字體:

   
    祝壽,也叫賀壽、做壽、慶壽,是在老人壽誕日進行祝福的一種禮儀活動,這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敬老傳統。焦作一帶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之說。人們稱60歲為花甲之年,把60歲作為祝壽的起點。這種以60歲為界限的慶壽習俗,據說與秦始皇倡導尊敬老人有關。

  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天下人多,糧食緊缺,秦始皇下令凡60歲以上的老人一律活埋。丞相尹考叔在家中挖了地洞,將父親藏起來。一年,異邦的一個國家給秦朝進貢,送來一只大如牛的老鼠,名曰西鼠,聲稱如果秦朝降不伏西鼠,就不再進貢。秦始皇和文武百官見到如此怪異之物,不知如何是好。尹考叔將此事告訴父親,父親說:“選個9斤重的九渠虎紋大貍貓,即可降伏西鼠。”尹考叔一連找了三天,果真找到了九渠虎紋大貍貓。這天上朝,尹考叔就把私藏父親及找大貍貓之事如實稟告。秦始皇聽后萬分高興,傳旨異國使臣放出西鼠。尹考叔隨即將貍貓放出。貓見鼠,向前猛一躥,“喵”的一聲,西鼠渾身發抖,貍貓猛撲上去,吃掉了西鼠。秦始皇大喜,說還是老年人有經驗,從此統統免死,并傳旨把60歲花甲改為大壽之年,晚輩都要給老人祝壽。自此以后,每逢老人60歲大壽之日,子孫都要給老人慶壽,親朋好友也都要來祝壽祝福,老人也都無憂無慮地盡享天倫之樂。后來,人們又把60歲以后的每10年都稱為“大壽”,60歲之后的每5年稱之為“小壽”,無論大壽和小壽,都要舉行慶壽活動。

  每當老人壽誕之日,早飯要讓老人吃煮雞蛋。將雞蛋煮熟后,用涼水冰過,老人拿在手里,雙手對揉,俗稱“滾運氣”。據說吃了滾運氣的蛋,老人可以除百病、去晦氣、交好運。民間有“短壽餃子長壽面,吃了疙瘩活一萬”之說,所以有些地方早上要讓壽誕老人吃油饃和喝疙瘩湯,中午要吃長壽面,但決不讓老人吃包子和餃子。吃長壽面的歷史很悠久,據說源于西漢年間。相傳漢武帝劉徹有一年過生日,御廚絞盡腦汁做了一桌面條。漢武帝說:“我貴為天子,過生日怎么就吃面條?”大臣東方朔靈機一動說:“萬歲有所不知,上古時代的壽星彭祖之所以能活到800歲,就是因為他的臉(面)長。萬歲請看這碗里的面,又細又長,比彭祖的臉不知要長多少倍。今日御廚以面條為萬歲賀歲,其意就是祝福萬歲萬壽無疆!”漢武帝聽后轉怒為喜,漸漸地傳至民間,將過生日吃面條稱之為“長壽面”,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為老人慶壽,中午飯比較講究,因親朋好友、孫男嫡女要來團聚,所以美酒佳肴十分豐盛,但主食必以面條為主。慶壽食用的面條,一般要搟得很薄,因薄的含義為瘦,“瘦”與“壽”諧音,老人吃了取個吉祥長壽之意,故民間有“長壽面條高壽偏”的說法。“偏”也為“偏離”、“拐彎”的意思,意為老人活到長壽的年齡再拐過一個彎兒,如活到八十拐彎兒,是八十多;活到九十拐彎兒,是九十多;一百拐彎兒是一百多,這是世人祝愿老人長壽的俗說。為老人慶壽的午餐被稱為給老人“嚼災”,大家把老人的災禍都嚼走了,剩下的只有平安幸福了。

  為老人祝壽,親戚朋友要送壽面(一般多為掛面)、壽蛋(雞蛋)、壽糖(紅糖)等禮品,而出嫁的姑娘則要給老人送壽糕、壽桃。城鎮居民多購買帶有“壽”字和松鶴延年圖案的生日蛋糕,而農村大都是自己用小麥面粉內包紅糖和紅棗的桃形壽糕。我國古籍中就曾有漢武帝遇西王母,西王母給漢武帝吃仙桃的記載。在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老人壽誕之日,晚輩獻仙桃的描寫。在民間年畫里,老壽星的形象總是鶴發童顏,懷抱壽桃,所以壽桃帶有長壽的美意。由于桃子有成熟期的限制,于是就出現了用手工制作的面桃。祝壽送壽桃,預祝老人健康長壽之禮俗,傳說是從孫臏開始的。傳說,孫臏18歲時離開家鄉,到千里之外的云夢山(今河南淇縣)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12年沒有回過一次家。農歷五月初五那天是其母親的80歲大壽,孫臏請假回家為母祝壽。母親見全家人唯獨少了孫臏,便流下淚來。正當一家人勸慰老人時,孫臏回來了。孫臏見母親憔悴的面容,趕忙從懷中捧出師傅送的桃對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給您祝壽,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您,愿你長壽百歲。”孫臏母親吃了桃后,變得健康年輕了。于是,其他人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祝福,此俗沿襲至今。

  在焦作民間,“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的風俗非常普遍。女兒是娘身上掉下的肉,趁六六大順之年(即母親66歲生日時),出嫁閨女都要給母親送去一塊豬肉,以此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一般都是一刀肉,即一刀切下來,有多少是多少,不添不去,不能計較斤兩。有的地方是買六斤六兩肉,有的則是買六塊六角錢的肉,取六六大順之意,圖個吉利。此俗起源也有一則傳說:古時候有個孝順的姑娘嫁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她日夜思念母親,由于路途遙遠,一直沒有機會回家探望。這年,母親已66歲了。她與丈夫及公婆商量回家探母,公婆答應了。夫妻二人割了一塊豬肉,回到家那天,正是老娘的66歲生日。街坊鄰居見她帶肉給母親祝壽,都夸她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慢慢地,這個風俗就流傳下來。老太太們常說:“吃到閨女一塊肉,活到百歲慶大壽。”

  民謠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據說孔子死于73歲,孟子死于84歲,老人們到了這個年齡,認為是不祥之年,把這兩個年齡作為忌年。父母忌年生日時,做兒女的都要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了。民間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鯉魚善“躥”,這一躥老人就算過了難關,太平無事了。有些地方為老人祝壽時做“面魚”,也有這個含義。在豫北有些地方,每當父母到了這兩個忌年時,女兒都要在立春日的早晨,待天色還未亮時,將親手煮的兩個雞蛋拿到打麥場上,滾幾圈后,回家讓老人躲在門后吃掉,據說這樣老人就可以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了。(作者:張小漢 呂世范 李慶保)(原標題: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焦作日報(2010-10-18)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河南省新鄉市婚喪喜慶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