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按照我國民間傳統(tǒng)習俗,年夜飯做得都很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
吃餛飩有兩層意思:一是新年吃餛飩?cè)∑溟_初之意。傳說盤古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jié)束了混沌狀態(tài),才有了宇宙四方。二是“餛飩”與“渾囤”諧音,寓意糧食滿囤。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東漢以前,只有餛飩而無餃子。東漢時期,醫(yī)圣張仲景發(fā)明餃子之后,千百年來,餃子一直深受國人的喜愛,也逐漸傳到我國邊遠地區(qū)。除夕夜,12時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yù)祝長命百歲。古代的面食多稱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最早的面片是將面和好后,用手撕成片兒往鍋里丟,和現(xiàn)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不少地方在吃年夜飯的時候還搭配一些副食品,想要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原標題:年夜飯中的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