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濟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下,戰天斗地,從來沒有停止過治山治水的努力。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愚公渠也就是曾聞名全國的“引沁濟蟒渠”就是又一個偉大的創舉。
愚公渠是在聞名全國的蟒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基礎上興建的。舉世聞名的紅旗渠也是林縣人民到濟源參觀學習后興建的。可以說,愚公渠與紅旗渠是一對姊妹渠,二者都是水利發展史上的豐碑。
從1965年起的十年間,愚公兒女們先后劈開300多個山頭,跨越200多條河谷,鑿通總長16000多米的66個隧洞,……累計投工1891.3萬個,建成了可通水23個流量,總長達120公里,干、支渠總長達2000公里的“引沁濟蟒渠”,使原來分布在山區像“滿天星”一樣的小水庫變成了“葡萄串”,灌區面積達40萬畝。2005年,濟源市政府將“引沁濟蟒渠”更名為“愚公渠”,就是為了進一步弘揚愚公移山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為我們開拓進取新的精神動力之源。
引沁濟蟒渠工程完工后,濟源人民并未就此止步。上世紀70年代初,濟源縣委又提出了實現“王屋山區高山水利化”的目標。先后完成了王屋山水庫、鰲背山水庫、天壇山水庫三大骨干工程。之后,又完成了濟源市水利建設史一個新的里程碑式的王屋山區自來水工程。使山區居民供水城市化。
面對像巨龍一般的自來水,世世代代為吃水發愁的山區群眾動情地寫下了“水聲笑聲聲聲醉人,黨心民心心心相印”的楹聯,表達人民群眾的心聲。如今的愚公渠,像一條巨龍橫臥在太行山腰及北邙山的嶺脊,又像一條飄落人間的玉帶,為巍巍太行增添一抹嫵媚,已成為濟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渠首恰如這條巨龍的龍頭,依山而立,無壩引水,卻氣貫長虹,堪稱一絕。之下的甕河水利樞紐,正像一個“甕”字,四周萬仞峭壁,出口只一狹長小口,水流穿過聲如雷,形如雪,勢如竹,飛如虹,蔚為壯觀。再向下的“峽谷天河”、“新愚公渡槽”、“東方紅渡槽”穿山越嶺,或彩虹飛架,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融合,如天設人造渾然一體。觀之,既給人以大自然的美感,又給人以“人定勝天”的震撼。(原標題:愚公渠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