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創出“欒川模式”揚名全國 吃住行、游購娛欒川都中
2013/12/7 15:09: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以前提起欒川,人們的印象是礦多,如今再提起欒川,人們的印象則是山水秀美、空氣清新的“旅游勝地”。日前,“欒川模式”創新發展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行,欒川再次成為焦點。
探索:貧困縣創出“欒川模式”,揚名全國
早在1992年欒川開發第一個景區雞冠洞時,沒有人會意識到,旅游能夠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那時,不少人認為,搞旅游不如開礦。
潭頭鎮重渡溝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世紀90年代,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1999年,欒川縣委、縣政府決定發展山水旅游,在動員村民經營農家賓館時,多數人認為:“沒人會來咱這小地方旅游”。
后來,政府以旅游補貼的形式選了5戶人家做試點,豐厚的利潤一下子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13年過去了,該村已擁有300多家農家賓館、一家4星級酒店,日均接待游客萬余人次。2006年,重渡溝被評為4A級景區,全縣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
為確保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欒川,不管什么產業都會自覺地按照旅游標準開展工作:工業建設不但要注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還要考慮工業本身是否可以帶來旅游經濟;農業生產要為農業觀光體驗游提供便利;農家賓館興建和裝飾要與游客需求及鄉村特色相結合。這一旅游發展模式被業內專家稱為“欒川模式”。
成就:從“無A”到A級景區數量全國縣級第一
地處老君山景區深處的莘家莊村是欒川鄉七里坪村的一個自然村,村民莘作林說:“老君山景區沒開發以前,村里80%的人口都穿草鞋,種地口糧都不夠吃。”
老君山景區開發后,莘作林騰出三個房間,每個房間放5張床,游客吃住一天15元。那時,莘作林家每年能收入幾千元。
老君山景區原為國有林場,2007年8月,林場進行改制,引入社會資金,進行管理、開發、經營。此后,老君山景區發展日新月異,游客越來越多,莘作林家的年純收入增至十幾萬元,家里已買了3輛車。
去年,莘作林的老房子旁矗立了一座新建的三層樓房,里面共設45個標準間。“條件好了,農家樂賓館也要‘與時俱進’。”莘作林笑著說。
欒川縣旅工委主任孫欣欣說,老君山只是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全縣1/3的人口都在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欒川縣擁有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5家,A級景區數量居全國縣級第一。全縣34萬人口中,直接、間接旅游從業人員達10.8萬人。與8年前“欒川模式”提出時相比,33%的農民就地轉變為旅游從業人員。
評價:“欒川模式”轉型及時,有借鑒意義
“我國正處在生活方式轉型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稱,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轉變,旅游已不僅是觀光,還要有更深層次的生活體驗。
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轉變,“欒川模式”也在自我轉變和提升。
10月26日,在“欒川模式”創新發展高端論壇上,與會專家將“欒川模式”由8年前的“黨政主導,部門聯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提升至“幸福導向、旅游引領、深度融合、全面統籌、創新載體”。
“我國70%的旅游資源在農村,縣區旅游資源可以說是空間無限。”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志發稱,“欒川模式”的轉變提升為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北京中科景元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石培華認為,新的“欒川模式”,其價值和意義不僅僅是對旅游實踐工作經驗的提升和總結,而是從縣域經濟的整體視角出發,著眼于國家新興產業發展趨勢,以健康幸福生活方式為核心理念,推動“欒川模式”引領我國第四代旅游、第三代縣域經濟發展,為我國縣域旅游二次創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未來:吃住行、游購娛,欒川都中
“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到欒川旅游。”欒川縣旅工委副主任段軍偉稱,如今的欒川四季節會不斷:春有老君山文化旅游節,夏有欒川消夏養生季,秋有伏牛山金秋紅葉節,冬有伏牛山滑雪節。
如今的欒川,已成為17個“中國旅游強縣”之一,14個鄉鎮中有13個開發有旅游景區和鄉村旅游點,形成了溶洞游、山水游、森林游、農家游、休閑游、滑雪游、溫泉游、紅色游等八大旅游品牌。
前不久,業內專家石培華和他的團隊還特意為欒川編制了建設國家山地旅游度假試驗區規劃,讓欒川旅游的未來格局逐漸明晰:以城關鎮、欒川鄉為主體,構建養老養生板塊;以石廟鎮、陶灣鎮為主體,發展滑雪、漂流山地運動板塊;以白土鎮、獅子廟鎮為主體,發展中藥材、林果基地等旅游特產板塊;休閑度假板塊、構建休閑農業板塊、構建溫泉療養板塊……
段軍偉稱,欒川未來的目標就是,你在旅游的過程中,需要什么,欒川就有什么,吃住行、游購娛,欒川都中。(記者 楊鳳軒 申利超 特約記者 李艷 文/圖)(原標題:貧困縣創出“欒川模式”揚名全國 吃住行、游購娛欒川都中)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網-洛陽晚報 時間:201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