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山村的“青銅時代”(2)
2013/12/7 15:36: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利潤豐厚
目前已形成了產業鏈條,一戶一年至少也能掙七八萬,能掙三五十萬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做的是青銅器仿制品,不是文物是工藝品,在這一點上,我們非常明確,不能騙人,更不能擾亂了文物市場。”方智科說,青銅器從原料到成品再到銷售,有數十道工序。目前在煙澗村,仿古青銅器制造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條,有專門供應原料的,有專門制造模具的,有鑄造的,還有專門做銹的和搞銷售的。
“原來從原料到銷售,都是自己做,效率低下,現在每段工序走向專業化,利于提高產量和質量。”方興慶舉例說,模具制作是很費工夫的,有時制作一個大型模具需要一個月時間,而買一個模具很快就能產生效益。
原料供應是第一道工序,方興慶回憶,原來都是自己想法去廢品站收些廢銅、廢錫、廢鋅來,現在省事多了,村里有人專門搞原料供應。
在一戶做銹的人家院子里,村民說,做銹利潤還可以,來這里做銹的大部分是燒制青銅器的村民委托做的,做一件的費用從幾十元到幾百元。“還有一部分是村民把成品賣給我們,我們做了銹后再賣。現在利潤薄,但一年至少也能掙10萬元。隨著銅價的上漲,利潤越來越薄。無論是青銅器或黃銅器,出售的價格基本上是和重量相對應的,比如一個青銅小爵杯,用料大約700克,按照現在的銅價和錫的價格,原料成本就接近50元,售價一般在80元。” 村民說。
方智科說,目前煙澗村在青銅器仿制行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鏈條,進入這個行業的掙得少的,一戶一年也能掙個七八萬,能掙三五十萬的也不在少數。從銷量上看,最近幾年,每年的銷售額都在億元以上。2008年,煙澗村的青銅器產值超億元,實現利稅1000萬元,全村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占到了全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80%。
升級換代
伊川縣正制定以煙澗村為龍頭的發展規劃,要把仿古青銅器打造成文化品牌
煙澗村的仿古青銅器已經名揚多個國家,特別是馬踏飛燕、洛陽鼎、編鐘等拳頭產品備受客商青睞,但由于村民們分散經營,缺乏統一管理,曾出現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相同規格產品相互壓價等情況,使仿古青銅器產業一度陷入低迷。村民們把這一段時間戲稱為“戰國時代”。
方耀新說,由于有些村民缺乏文史、美學等相關知識,制作的仿古青銅器非常粗糙,甚至比例失調,讓人看著別扭;有的不知道一些細節的重要,隨意增減文字、線條,失去了“古韻”。另外,仿古青銅器隨著原材料和輔料的漲價,其價格也在增長,利潤空間的縮小,會直接影響煙澗青銅器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如何有效引導農民走致富之路,把伊川縣仿古制品生產推向一個高度,把仿古青銅器打造成河南省的知名旅游商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呢?
2006年年初,伊川縣成立了促進仿古青銅器制造產業協調小組,主要負責仿古青銅器產業發展規劃,統籌管理、政策研究與制定,協調外部環境保護,生產銷售環節的引導、協調、服務等。當年7月煙澗村民們又組建了伊川縣青銅器行業協會。同時成立的還有按“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運作的洛陽煙云澗青銅器有限公司。并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煙云澗”牌青銅器商標,公司經常邀請專家上門指導,還派出技術骨干到外地學習培訓。經過一系列技術改造,煙澗村青銅器的工藝配方更為合理,產品更精致,制作成本降低了5%左右。
洛陽煙云澗青銅器有限公司經理方長站稱,伊川縣也正在制定以煙澗村為龍頭的發展規劃,準備把仿古青銅器打造成文化品牌。
品牌效應
打造鮮明地域特色的中原品牌
煙澗村的成功在河南并非個案。
僅洛陽就有唐三彩專業村孟津南石山村、牡丹畫專業村孟津平樂村、奇石專業村新安下孤燈村等村莊。
2007年時,河南省進行了首屆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村鎮評選,26個村和19個鎮榜上有名。其中有民權縣北關鎮的“畫虎村”王公莊村,漯河市源匯區干河陳鄉的“工藝品村”干河陳村,開封縣袁坊鄉府的“旋木工藝村”君寺村,孟津縣平樂鎮的“洛陽牡丹畫村”平樂村,舞鋼市武功鄉的“民間藝術表演村”小柴莊,輝縣市沙窯鄉的“影視村”郭亮,淮陽縣臨蔡鎮的“風車村”許廟等。
商丘市文化名市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賈建峰說,僅在商丘,具有文化特色的村莊就有10多個,有專門制作陀螺的,有響譽豫魯蘇皖交界處的嗩吶村,還有麥稈畫村,都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創造出了經濟效益。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汪振軍認為,要做好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特色村更健康地發展,就需要從實際出發,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把一般產品變成知名品牌,把文化特色推向全國市場甚至國際市場。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李敏說,河南省的文化產業村在人才培養、市場意識和融資渠道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記者:張錫磊 袁帥 (原標題:一個小山村的“青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