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據說,月中嫦娥長得像白雪公主,灶中灶王長得像白馬王子。中國素有“男女授受不親”,人們害怕男人拜月,女人祭灶,有“男女之嫌”,所以有些地方禁止女人祭灶。
對于灶王的來歷,源遠流長。在中華民族諸神中,灶王的資歷算是最老的。遠在夏代,灶王爺已經是民間尊奉的一位大神。據古籍《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記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篇亦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篇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就諸神而言,灶王爺是千家萬戶敬仰的、最富有人性的神,關于灶王爺的由來,民間也流傳著頗為有趣的故事。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落荒莊有一戶人家姓張,兄弟二人,哥哥叫張德,是泥瓦匠,弟弟叫張才是畫師。張德最拿手的活兒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夸他是壘灶的高手。張才畫的畫,不論是神仙人物,還是花草禽獸,栩栩如生。日久天長,張才的畫聞名遐邇,人們尊稱“張畫師”;張德盤鍋臺遠近聞名,方圓幾百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張灶王有個“怪癖氣”,就是愛管閑事。他不論到誰家盤鍋臺,如遇到婆媳不和,就要勸說。如遇上媳婦不孝敬公婆,他就說:“百善孝為先,你孝敬公婆,將來孩子也會孝敬你,這叫一報還一報。”直說得媳婦頻頻點頭,笑逐顏開,對婆婆似親娘;如遇上兇婆婆虐待兒媳,他就勸說,“當長輩要有個長輩的樣子,要體貼晚輩的辛苦,小小不然,不要和晚輩掙個你高我低。有話好好說,千萬不要傷了和氣。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一席話說得婆婆心服口服,從此待兒媳像親閨女似的。因此,左鄰右舍,誰家婆媳不和,或有了疑難事,都愿意找張灶王商量解決。
張灶王七十歲那年冬天,偶感風寒,臥床不起,不料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壽終正寢。張灶王咽氣后,張家可亂套了。張灶王在世時本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他管,大人小孩都聽他的吩咐,現在張灶王離開了人世,張才只會繪畫寫詩,雖是花甲之人,對于管理家務,卻一竅不通。這時張才的幾房兒媳婦,吵吵嚷嚷鬧著要分家。張才一籌莫展,無計可施,整日愁眉苦臉,度日如年。
突然有一天,張才終于想出了一個好點子。臘月二十三日,正是張灶王病故一周年的祭日。這天深夜,張才突然起床,在院子里大聲呼叫,他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當兒子、媳婦、孫男地女來到院中,他就帶著他們來到廚房里。兒孫們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在飄動著的燭光中,張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美麗容貌,若隱若現,全家人驚呆了。
張才這時才說:“今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大哥和大嫂成了神仙,玉皇大帝封大哥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封大嫂為‘灶王奶奶’。你們平時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老愛幼,鬧得居家不得安寧。大哥得知你們現在又鬧著分家,很是氣惱,準備稟告玉皇大帝,今年三十除夕晚上,他要下界懲罰你們。”
兒孫們聽了張才這番話,嚇得毛骨悚然,驚恐萬狀,瑟瑟發抖,立即跪倒在地,連連向灶王爺磕頭施禮,祈求灶王爺饒恕,再也不敢鬧事。他們急忙取來平時張灶王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再一次燒香磕頭,懇求灶王爺不要和小民一般見識。
自從張才家祭灶王之后,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妯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和睦相處,敬老愛幼,歡樂度日。這件事很快被街坊鄰友得知,一傳十,十傳百,方圓百里的人都到張才家打探虛實。
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晚灶壁上的灶王爺、灶王奶奶,都是畫師預先繪制好的。他假借大哥顯靈來嚇唬兒孫們,萬萬沒有想到此法如此靈驗。所以,當鄉鄰們前來畫師家打探情況時,他只好假戲真做,把事先畫好的灶王爺像分送給左鄰右舍。這樣一來,灶王爺顯靈之事很快傳遍全國,家家戶戶的灶房里都貼上了灶王像。隨著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送灶王升天,除夕夜迎灶王回家,祈求灶王爺保護合家平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作者:孫厚舉 (原標題:灶王爺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