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鄢陵縣蠟梅產業發展
2013/12/16 9:40: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2010年1月26日,首屆中國(鄢陵)蠟梅產業論壇隆重舉行,包括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青林、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趙天榜、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龍清等國內頂尖蠟梅專家在內的近百位產業界人士參加。
在這次高規格的論壇上,人們關注的似乎并不僅僅是蠟梅栽植等專業范圍內的事情,整個蠟梅產業如何 良性發展成為人們熱議和關注的焦點。
鄢陵縣的蠟梅產業發展面臨著怎樣的挑戰?鄢陵縣作了哪些努力?記者通過采訪,試圖為讀者勾勒出鄢陵縣蠟梅產業發展的脈絡。
產業發展之歷史篇
關于鄢陵蠟梅,有太多的歷史故事和傳說,有據可查的就不少。明清之際的韓程愈在《敘花》中說:“蠟梅一種,唯鄢陵著名。四方君子,購求無虛日……”清代詩人王士稹在《蠟梅》詩注中盛贊:“梅開臘月一杯酒,鄢陵蠟梅冠天下。”
20世紀70年代,鄢陵花工陸續走出國門,先后有花工技師在中國駐馬里、伊拉克、英國大使館做專業花師,贏得了國際友人的交口稱贊。1988年2月,美國林肯紀念館為了美化館景,慕名派特使來華,要求引進鄢陵蠟梅。同年2月,鄢陵縣人民政府將24株蠟梅運抵北京,經檢疫后直運美國林肯紀念館,鄢陵蠟梅首次越洋走出國門。1996年,鄢陵縣人民政府將9株花蕾多、花色艷、香味濃的鄢陵蠟梅移植于中南海紫光閣。
有著悠久歷史的鄢陵蠟梅,如今更是在鄢陵大地上遍地開花。據鄢陵縣花卉辦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鄢陵縣12個鄉鎮、350余個行政村都種植有蠟梅,面積超過1.1畝,共有蠟梅苗圃20多個、品種60多種,馨口梅、虎蹄梅、老蘇梅、赤心梅、紫花梅、早黃梅等蜚聲花壇。目前,鄢陵縣已經形成了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中心、方圓5公里的蠟梅栽培集散地,鄢陵蠟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鄢陵六和花木生產基地等都有以蠟梅為主的花卉苗圃基地,全縣年產蠟梅120萬株。
產業發展之文化篇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內涵的支撐。鄢陵蠟梅也不例外。
鄢陵蠟梅文化以民間文藝的形式傳承了千余年,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文化在多種傳播方式的支持下逐步得到發揚光大,具有顯著的本土文化特色。
為了弘揚花卉文化,鄢陵自2001年開始舉辦中原花木博覽會,迄今已舉辦9屆,對鄢陵蠟梅文化的保護、傳播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99年—2001年,許昌市美術家協會、攝影家協會分別組織文藝家到鄢陵進行采風活動。2001年,許昌市作家協會組織省內知名作家到鄢陵舉辦文藝創作筆會和研討會,創作出大量的文藝作品。目前,有關鄢陵蠟梅文化的文藝作品已有數百篇(件)。
2006年9月,鄢陵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蠟梅文化之鄉”之后,全縣上下動員,掀起了保護蠟梅文化的高潮。其一,鄢陵縣成立了專家組,對鄢陵蠟梅文化的歷史沿革、傳承關系和相關的文化現象進行科學縝密的研討和論證,廣泛發動群眾,保護蠟梅的生態品種,并爭取與大專院校合作,共同開發這一寶貴資源。其二,建立了鄢陵蠟梅文化資料庫,收集整理有關蠟梅的歌謠、故事傳說等,立檔歸卷。目前,已成書的有《鄢陵蠟梅與蠟梅文化》、《鄢陵蠟梅故事傳說》、《古今吟詠蠟梅詩詞選》等。其三,建立了完整的音像資料庫,鄢陵縣文聯聯合各級電視臺、電臺,拍攝錄制蠟梅文化遺存。此外,該縣還籌備建設蠟梅文化館,匯集蠟梅生態與蠟梅文化的全部資資料,使之成為一個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的專門研究機構,為傳承蠟梅精神、弘揚蠟梅文化服務。
產業發展之努力篇
一個產業的發展,要有文化的支撐,但最終還要體現在形成現實的生產力上。
在政府層面,鄢陵縣委、縣政府作了大量努力。他們制定了鄢陵縣花木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蠟梅產業振興規劃、蠟梅切花發展計劃等,并且每年安排200余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以蠟梅為主的鮮切花生產,對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主的蠟梅生產基地進行資金扶持,進一步加大對鄢陵蠟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中原花木博覽園等花木生產基地的建設力度。該縣在鄢陵名優花木生態科技園區內建立了500—700畝的蠟梅生態觀光園,集中展示鄢陵的蠟梅品種,帶動蠟梅產業發展;扶持與蠟梅文化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開發蠟梅文化產品,變文化品牌優勢為資源品牌優勢,如開發蠟梅酒、蠟梅茶、蠟梅飲品等;利用民間經濟實力,建成500—1000畝的蠟梅生態文化研究基地,融種植、栽培及文化觀光旅游為一體,實現蠟梅產業、蠟梅文化的良性互動。
鄢陵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花農大面積種植蠟梅,拉動蠟梅經濟產業發展,形成全國性的蠟梅交易市場,把鄢陵打造成全國面積最大、品種最全、最有特色的大型蠟梅集散地。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青青花木網 時間:時間:201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