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會唱的多已過世 灶王爺的故事能否傳下去?

2013/9/9 17:58:44 點擊數: 【字體:

會唱的多已過世 灶王爺的故事能否傳下去?

《郭丁香》的發現者之一曹家振

  150多年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斷言:“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史詩。”

  上世紀80年代,我省固始縣文化館的3名干部搜集整理出1300行的敘事長詩《郭丁香》,講述的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故事,改寫漢族史詩紀錄。

  今年4月,挖掘整理出4837行的《郭丁香》出版。而記者采訪時,為該書嘔心瀝血30年的曹家振還沒見到這本書。

  [意外發現]

  瀕臨滅絕的《郭丁香》

  5月22日,記者從固始縣文聯拿到剛出版一個多月的《郭丁香》時,才知道為該書嘔心瀝血30年的曹家振還沒見到這本書。

  上午10時,在該縣文化局后院的兩間平房里,記者見到了63歲的曹家振,不大的小院及兩間平房就是曹家振的家。

  1978年,曹家振時為固始縣文化館干部,一直從事戲曲、小品、民間故事(傳說)的整理挖掘工作。

  同年7月中旬,同事李海華從老家南大橋回來,興奮地向曹家振講述一件稀罕事:“鄰居一位近70歲的錢木匠,竟然會唱小曲,內容、形式、曲調以前都沒聽說過,而且他所唱的內容只限于木匠……”

  曹家振為之心動,“如有情節的話,那就是曲藝”。第二天,他和同事李海華、彭化厚前往南大橋拜見錢木匠。

  據錢木匠說,他唱的叫“灶連子”,只限于木匠演唱,屬自娛自樂形式,以前,只是唱給木匠的雇主聽。

  “過去沒電鋸、電刨之類的工具,木匠班子干活,特別是打喜材(嫁妝),至少在東家停留一個月,遇見富人家,多則半年,每天中午或晚上,木匠班子根據‘灶連子’的角色,唱起來……”

  “山前水后桑樹林,林中有個郭家莊。郭家有個黃花女,從小起名叫丁香……杏眼靈靈三秋水,娥眉彎彎柳葉長;粉臉桃色朱唇亮,糯米銀牙玉生香,青衣綠裙紅繡鞋,走路好似風擺楊……”

  當時錢木匠東一句西一句,共唱了200多句。這是曹家振等第一次聽到這種演唱,他們還不知道,那就是瀕臨滅絕的人間絕唱《郭丁香》。

  隨后的調查中,曹家振三人弄清了《郭丁香》的故事梗概,木匠們唱的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故事。

  [故事梗概]

  唱的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故事

  賢惠漂亮、勤勞持家的郭丁香,誤嫁鄰鄉張萬良。善良的郭丁香沒抱怨,她要以行動感化張萬良,以此來改變張家一窮二白的面貌。春種秋收,3年間,使得張萬良成為當地首富。

  張家的暴富,引起張萬良表嫂的垂涎。為占有這些財富,表嫂和算命先生勾結,利用郭丁香入門3年沒生育的事實,誣蔑郭丁香命里克夫、命中無子,并擺下酒宴,讓妹妹王妙香在酒宴上盡情展顯風騷,極盡挑逗張萬良。

  張萬良回家后將郭丁香驅逐出門。郭丁香走投無路,投河自盡,被鄰鄉范三郎救下。二人情投意合,遂結為夫妻,很快發家。

  與此同時,張萬良與新歡坐吃山空,家道很快衰敗,最后因家中引發大火,張家財產隨同張母、王妙香付之一炬,張萬良僥幸逃生,卻燒瞎了雙眼,只得乞討謀生。

  張萬良討飯到郭丁香家中,郭把他讓到灶房吃飯,給他做了一碗龍頭細面湯,“一碗只盛九根面,九龍盤珠碗邊上。粗的好比三股線,細的好像頭毛樣,長的長有一丈二,短的短有八尺長,粗細長短不上算,根根里頭包砂糖。”

  張萬良吃面時得知是郭丁香,羞愧難當——“想上天河洗羞恥,身上沒有長翅膀;想下地獄贖罪孽,陰司迢迢路茫茫;前走三步無處躲,后退三步無處藏。抱頭就要撞南墻,誰知南墻沒撞上,一頭沖進鍋灶膛。”

  “丁香上前急拉扯,哪能扯出張萬良?扯片衣裳巴掌大,后人拿它擦灶墻;扯條大腿像火棍,后人拿它填灶膛……”

  張萬良魂魄投往陰曹地府,閻王查生死簿后拒收,將其轉給天上玉皇大帝處置。玉帝感念其悔過自新,封其為司灶之神,即民間所說的“灶王爺”,給郭丁香預留了“灶王奶奶”的神位……

  [怎么傳承]

  木匠擔當了文化傳承者的角色

  木匠們為何要唱“灶連子”?他們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固始縣城郊鄉86歲高齡的老木匠劉玉武解答了“謎底”。

  木匠活中有一些重要工序,就是殺青和造型。這些工序就是將挺直的木條彎成弧形、弓形等。這些過程離不了開水蒸煮、火烤、廚房與灶臺。木匠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圍繞在灶臺前的婦女。他們邊演唱邊干活,舞臺就在灶臺和院落之間,觀眾,就是灶臺前后的婦孺。

  這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木匠唱灶,匠人與藝人雙重身份集于一身,木匠不知不覺中擔當了文化傳承者的角色。灶書最盛時,甚至出現“木工不唱灶,手藝行不掉”。木匠收徒弟時,還要看看嗓子好不好。

  劉玉武說:“其實灶書起到了廣告作用,灶書唱得好了,活就多。”

  “木工做活,住在東家家里,不允許搞烏煙瘴氣的東西。鬼故事、葷故事等都不能唱,唱《郭丁香》是教人為善的,所以這是保留節目。木工唱灶很迷人,大姑娘小媳婦都能給拐走。所以做活的藝人,要求品行端正,不端正沒人收你為徒。社會上對木工這個職業很看重,木工行業的道德要求也很嚴格。”曹家振說。

  木匠唱灶前,還有一工序,那就是先拜灶。一是對主家的尊重,感謝平日三餐及生活上的招待;二是對灶王爺、灶王奶奶的尊重,唱他們的過去,祈求對木匠的寬恕與原諒。

  [驚喜獲獎]

  獲全國民間文藝二等獎

  從南大橋回來,曹家振認為這種表演形式很特別,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該“劇種”瀕臨滅絕,如不整理挽救,就有遺失的可能。隨后,他們經多方打聽,又在該縣朱廟村已70歲高齡的朱木匠那里豐富了300句。

  談到《郭丁香》共有多少句,朱木匠說,其內容大概不會變,但因木匠的嗜好、表達能力、知識的多少可能會不一樣,再加上多人口傳,也產生了多個版本,搜集起來相當困難。

  當年3月份,曹家振走訪城郊公社,了解到一位叫丁鳳閣的老人,當時已60多歲,發現他兒子丁紹閣、侄兒丁作西、徒弟劉玉武等組成的木匠班子,會分角色演唱《郭丁香》。曹家振等很興奮,急忙步行20多里路,趕到丁鳳閣家中,挖掘補充了近800句。

  三人將資料匯總后,整理出了1300句“灶連子”,當時曹家振只知道這是曲藝,具體這是什么形式,在他心目中沒有特定的概念,唯一感到迫切的是,再不挖掘就會失傳。

  他不知道哪兒能發表,先寄給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位叫任騁的編輯,任騁認為不適合在此發表,后將此稿推薦到《民間文學》。

  “稿子一寄過去,編輯部要原始的整理材料作為證據,原始材料一寄出,《民間文學》加了個編者的話:誰說漢族地區沒有民間敘事長詩?近年來,湖北、江蘇等地都陸續有新的發現,本刊這期發表的豫南民間長詩《郭丁香》就是可喜的一例……”說著,曹家振拿出一本保存發黃的1981年10月的《民間文學》。

  “1983年,《郭丁香》榮獲全國民間文藝二等獎,他們去北京人民大會堂領到一部當時較為珍貴的收錄機,對我們來說,這東西太奢侈,我們就將其賣了600元錢,三人平分了,現在想起來,感覺有些遺憾……”曹家振說。

  [唱聽情結]

  木匠扮演“張萬良”遭棍打

  曹家振介紹,該縣往流集鎮大廟村一郭老太,已是90歲高齡,早年喪夫,一生無兒無女,1958年養女又患病離世,她那年也因傷心過度,哭瞎雙眼。

  《郭丁香》成了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年輕時就喜歡聽《郭丁香》,哪有《郭丁香》就往哪去,時間長了,她竟能成段演唱《郭丁香》,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郭老太,身體硬朗,常走在街頭,嘴不離《郭丁香》,年輕人卻不知她在唱什么。

  5月22日下午,記者見到這位老人時,她正在睡覺,聽到村民在房間內談論《郭丁香》,老人竟翻身下床,拿起扇子唱起來:“丁香洞房床上坐,八步大床好寬敞……”

  “姑奶奶,你唱的哪一出呀?”鄰居李玉勤大聲打斷郭老太。“這是八步床……東頭畫上紅日頭,西頭畫的白月亮,本是一陰并一陽,日頭不紅胭脂點,月亮不白飾粉妝……”說著,郭老太點上一根煙,又接著唱起來。

  記者忙翻開《郭丁香》這本書,對照其臺詞,費好大勁才找到兩句。鄰居李玉勤介紹,50多年了,沒人問起這是什么段子,也就記不全了,加上年紀大了,可能有點糊涂,隔三差五地唱幾句……

  談起當年聽“灶連子”,用《郭丁香》里的一句話“喜氣來在眼皮上”,就能證明老太太的興奮勁。談到當年聽“灶連子”,老太太講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那年我30多歲,往流集鎮張二奶奶打喜材,木匠們唱《郭丁香》就有一個多月,當時木匠表演‘張萬良三打三休郭丁香’這段時,鄭營子鄧二奶聽得入迷,見‘丁香’挨打,拿起根棍子上臺照著‘張萬良’劈頭打下去,嘴里還嘟囔著:‘丁香這么好,你為啥還要三打三休,你的良心讓狗吃了……’當時臺下笑聲一片,‘張萬良’一時哭笑不得……”說完,郭老太哈哈大笑起來。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07-05-29)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張秀芳:大別山區“百靈鳥”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