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樓鄉:土地流轉“轉”出甜頭
2013/12/16 15:37: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6日下午,在二廣高速西側、聶西路北的洛龍區李樓鄉齊村附近,洛陽雙贏高科紅提葡萄生態采摘園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千余畝的土地已經整體翻耕一遍,在園區務工的村民正在安裝大棚骨架和栽種葡萄苗。
據負責人俞保莉介紹,采摘園投資將達2500萬元,自2010年8月份開工以來,已先后硬化生產道路1500米,鋪設節水灌溉及機械噴施農藥主管道8500米,現已完成微噴滴灌節水設施系統安裝和葡萄種苗定植工作。到明年6月,1200余畝由精品紅提、京亞葡萄、青提、奧古斯特等新品葡萄構成的千畝葡萄園便可讓廣大市民采摘品嘗。
這個紅提葡萄基地,是李樓鄉開工建設的又一個“農字號”品牌項目,是該鄉通過積極引導村民進行土地流轉、調整農業結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的又一代表作。
“李樓鄉這幾年在蔬菜基地等近郊農業發展方面,實實在在嘗到了土地流轉的甜頭。”李樓鄉鄉長馬亞輝表示,通過加速土地流轉,提高農業規模經營程度,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讓土地經濟效益升值的同時,有效轉移了農村勞動力,農民收入也穩步提升。
要想加快土地流轉,必須讓農民看到效益。馬亞輝告訴記者,李樓鄉在推行土地流轉過程中,通過“對比算賬”的方式,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一方面,對于出租土地的農民來說,集中流轉土地每畝地每年可收入1000多元,不會比種植一年糧食少,而且是零風險,更為重要的是,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后,可以通過務工等途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對于承租土地的投資者來說,利用流轉出的土地進行規模經營,效益是種糧的20多倍,而且還可以吸引附近村民就業。兩頭算賬,土地流轉完全能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在土地流轉實施過程中,李樓鄉還總結出了“預簽協議”的模式。通過各種引導,由鄉政府預先和農戶簽訂土地承租協議,讓土地率先集中并形成規模,但農戶仍然可以暫時在土地上種植,同時利用簽訂好的協議開展招商引資,掌握談判時的價格主動權,二路齊進,大大提高了土地流轉的工作效率。
僅2010年,李樓鄉就流轉出土地2000多畝,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500元。
“做好農業‘三篇文章’,加快土地流轉的步子,我們還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馬亞輝信心百倍地說,在雙贏高科紅提葡萄生態采摘園北邊,是集特色種植、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洛陽城東桃李生態園,南邊是蝴蝶蘭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和新品蔬菜種植園。兩年后,在二廣高速李樓段周圍,將形成一個2000余畝的集休閑觀光、特色種植、花卉種植等為一體的大型生態園區,為市民周末休閑度假增添又一好去處。(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見習記者 李東慧 記者 楊海彤 特約記者 張俊望)(原標題:李樓鄉:土地流轉“轉”出甜頭)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網-洛陽日報 時間:2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