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緱氏:硝煙彌漫處 建起葡萄園
2013/12/16 16:59: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945年春,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皮定均、徐子榮率領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在偃師市緱氏鎮打響了第一仗,取得“緱氏大捷”。在這片曾經被鮮血浸染的土地上,如今的緱氏人建成了“中國葡萄之鄉”,葡萄種植面積達1.3萬畝,帶動3500余農戶致富。
徜徉在茂密的葡萄架下,頭頂上是一嘟嚕一嘟嚕紫紅的葡萄,微風起處,果香撲鼻……
此情此景,沒有人會想到,腳下的這塊土地,曾經硝煙彌漫,經過血與火的洗禮。
13日,我們來到偃師市緱氏鎮,尋訪革命先烈們的抗日足跡。當我們走進偃師市緱氏供銷社葡萄專業合作社時,偃師市老區建設促進委員會(下稱老促會)工作人員指著郁郁蔥蔥的葡萄園說,當年,皮定均、徐子榮就是在這里指揮,打響了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對日寇的第一仗。
取得“緱氏大捷”
1945年春,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皮定均、徐子榮率領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決定把第一仗選在偃師市緱氏鎮。
緱氏是偃南重鎮,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重地。為牽制我佛光(原偃師市佛光鄉)抗日根據地,日軍一個大隊加五個連800余人駐扎在緱氏。
1945年4月20日,我軍決定對緱氏日偽軍發起攻擊。具體部署是:主力于天黑前在楊窯地區集結,3團主攻南門,殲滅秦敏修部;35團攻東大門,殲滅吳桂五部;偃師獨立團9連和景陽區干隊進攻北門;獨立團2、3、5、7中隊和區干隊打援,2、3中隊、緱氏區干隊在太子冢以西打偃師和洛陽敵人援兵。2、7中隊分別于天黑前趕到伊洛河幾個渡口,阻止敵人渡河。夜里10時,主力和獨立團一部在尚莊村外,由皮定均親自指揮。4月21日凌晨1時左右戰斗開始,22日下午結束。我軍共繳獲敵軍迫擊炮1門、重機槍1挺、輕機槍12挺、擲彈筒6個、步槍和***400余支、戰馬10匹、電話總機3部、電話機5部,300余人繳械投降,斃敵大隊長陳連升等50余人。在豫西抗日史上,這是一次最漂亮、最徹底的戰斗,被稱之為“緱氏大捷”。
建成“中國葡萄之鄉”
戰斗的號角猶在耳邊,而這片曾經被鮮血浸染的土地上,在一代代老區人的辛勤耕耘下,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近年來,緱氏人民在老區精神的鼓舞下,在市、縣兩級老促會的扶持下,大力發展經濟。偃師市老促會副會長魏寶軍介紹,緱氏鎮土地肥沃,土壤含鉀量大,光照時間充足,是全國冬季不覆蓋栽培的中心地帶,發展優質葡萄有著良好條件。 經過多方考證,緱氏鎮決定把葡萄種植作為重要經濟增長點。2001年,該鎮成立了葡萄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加農戶的運作模式,葡萄產業取得迅猛發展—— 2001年緱氏鎮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葡萄之鄉”稱號;生產的葡萄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并成功注冊“唐僧寺葡萄”商標;2009年9月通過國家良好農業規范認證;2010年3月注冊“唐僧寺酒堡”商標。
“這里生產的葡萄肉厚、汁兒甜,2006年溫總理曾親臨葡萄園,盛贊我們的葡萄。”合作社人員自豪地介紹。緱氏鎮下轄24個行政村,耕地面積7.8萬畝,葡萄種植面積達1.3萬畝,帶動農戶3500余戶,年產量4萬余噸,年助農增收1200多萬元。
為了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合作社投資200余萬元,全套引進意大利生產設備及法國技術,建成了唐僧寺酒堡,于2009年9月試生產,每年可就地轉化葡萄200余噸,新增銷售收入150萬元。
昔日的抗日戰場,今日成了萬畝葡萄園。緱氏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在這塊先烈們曾用生命守護的土地上澆灌出美麗的花朵!∮浾撸簞蹏 (原標題:偃師緱氏:硝煙彌漫處 建起葡萄園)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 時間:201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