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外,綠油油的牧草鮮翠欲滴,場內,一排排膘肥體壯的架子牛正悠閑自得地啃著牧草,裝滿育肥牛的卡車正在外運,工人們忙著鍘草、進料……這是12月3日上午,記者在唐河縣湖陽鎮飼養大戶黃剛強創辦的千頭標準化黃牛養殖場內,一幅草鮮、牛肥、生意旺的場景躍然眼前。
唐河黃牛真幸福,洗的是淋浴澡,吃的是鮮牧草,住的是樓房,鋪的是地板,天天人伺侯,出口國外游……這是記者在唐河農村采訪時聽到養牛戶哼的順口溜.
今年元—11月份,全縣黃牛飼養量突破77萬頭,出口萬余頭。肉類出口13.4萬噸,牛肉產品出口13個國家省市地區,全國商品牛基地、外局型生態畜牧強縣的勢頭日益突出。
告別耕牛役使時代的唐河農民正在把黃牛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強勢轉變,他們抓住年產25億公斤飼草資源、這里是南陽黃牛主鄉區、是全國秸稈養牛示范縣和黃牛生態飼養項目示范縣的優勢,從改良品種、改變傳統飼養模式,拉長產業鏈條,推行種草養牛入手,突出“生態”二字,才正由以前的牛伺侯人,改變為人服務牛,從而出口創匯。
縣里首先與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簽訂了畜牧產業化協議,黃牛開發作為中國農科院農業綜合科技重點示范項目,全方位的開展品種優良化、服務系列化、技術現代的黃牛改良。建起標準化改良站97個,推廣德國黃牛、皮埃蒙特與南陽黃牛的三元輪回雜交改良技術,年冷配黃牛10多萬頭,個體增重增加60公斤左右,頭均增值500元,組建起中南地區動物疫病監測中心,通過對比,由養牛戶對冷配,秸稈青貯氨化、胚胎移植、育肥、選育改良以及牧草種植等黃牛生產技術普及率達95%以上。
改良后的黃牛從膘體品質得到增重提高。如何達到國際標準,2000年,縣里開始謀劃種草,減低牛食中的農藥殘留,提高牛的品質。短短四年,全縣種植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麥草等14個優良牧草品種,牧草面積迅速發展到了14.3萬畝。總面積居全省之首。養牛必種草、種草必養牛成為大家的共識。農民靄新玉掐指算了這樣一筆帳:“一畝牧草能喂2—3頭,每頭牛可節省精飼實300——400公斤,折合現金500元。在典型大戶的帶動下,全縣很快走出一條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種草養畜、林草牧“三位一統”的綠色農業路。全縣涌現出連片種植牧草的200畝以上的養牛大戶120多個,興辦規模飼養場568家。牧草年加工量達5億公斤。農業經濟興成了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的跨越,養牛5頭以上的專業戶達7100多戶。
針對入世后畜產品的要求,按照無公害標準,該縣指導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建立了完整的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產品檢測體系,引導企業嚴格采用國際通行標準進行生產,從源頭上確保“生態黃牛”的質量。目前,全縣13家農畜產品生產企業贏得河南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冠名。唐河“生態牛”已成為海內外客商的首選,僅活牛供港一項每年就達萬頭以上,創產值8000多萬元。
在黃牛飼養中,他們一改傳統的一家一戶散養方式,按照“小群體、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要求,推廣“聯戶辦場”的飼養模式,即“個人投資,統一建場,分戶飼養,自負盈虧,集中看管,統一服務”。如今,這一模式已在全縣遍地開花,畜位在150個以上的“聯戶飼養”場已達96個。
在推行規模化生產上,政府積極引導,提供服務,縣里拿出500萬元設立了黃牛發展基金,支持鼓勵大戶、能人投資辦場,并通過推行民有民營機制,激活民間資金14億元投入畜牧生產。全縣26個大型畜牧交易市場、眾鑫規模飼養場,正是以民有民營這種形式在不斷創新中壯大了規模。同時,全縣還招商引資興建各類飼料加工企業170多個,年加工飼精料130萬噸。
為拉長產業鏈條,該縣重點培育壯大湖陽黃牛合作社等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等經營形式,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做大綠色產業。以肉制品、皮革、骨粒、骨膠和獸藥生產為主的一批工業企業應運而生。縣肉牛產業集團一方面對外出口活牛和分割鮮肉,一方面研制開發50多個品牌的熟肉制品,年實現銷售收6000多萬元,創利稅400萬元。湖陽鎮黃牛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協會+農戶”的生產模式,帶動8000農戶發展黃牛飼養業,供港優質肉牛4500頭,屠宰加工1.2萬頭,在技術、資本、規模、管理和市場營銷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入社會員平均增收3200元。
在外向型“生態牛”產業的帶動下,2003年唐河畜牧業實現產值達16億元,農民人均增收500元。今年1—11月份,全縣農民現金收入的38%來自黃牛產業。種草養牛、產銷不愁、家有存款,住上高樓,如今,幸福的南陽黃牛正把南陽人帶入更加幸福的時代。 (原標題:唐河:幸福的南陽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