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棗完全紅了,一些棗仍然綠著,一些棗紅綠相間——當秋天的棗林以流光溢彩的燦爛方式成熟時,靈寶市大王鎮每年一屆的棗鄉風情節拉開了帷幕。
沐浴著潤滿荷香菊氣的秋風,觀賞著紅如瑪瑙綠賽翡翠的果實,游客們的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
讓記者驚奇的是這些游客大都是周邊的村民,以及鄰近三門峽市和靈寶市的市民。函谷關鎮沙坡村的王老漢說,他們村里也有棗園,但每株樹的產量比這里低不少,他來這里不單是為了游玩,更重要的是學習人家的棗樹管理技術。黃河北岸山西平陸縣洪池鄉的李先生告訴記者,靈寶大棗彈性好,擠壓后能迅速膨起,這與當地發明并推廣的棗炕烘干技術密不可分。每年大棗成熟時,許多山西棗農都會像他一樣來此“取經”。
不售門票,不賣旅游產品,這樣的“旅游節”靠什么收入?面對記者的疑問,大王鎮黨委書記黃松濤說:“我們的棗鄉風情節是為當地群眾辦的節日,宗旨是政府搭交流平臺,群眾唱發展大戲。”
不計小利,才能贏得大利。2000年以來,靈寶大棗種植面積由1萬余畝發展到3.4萬畝,鮮棗產量達1500萬公斤,干棗產量500萬公斤,棗農年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
過去一提辦節,意味著“大操大辦”,是“大事”,如今的農民辦節,是自娛自樂,類似“家宴”。陜縣店子鄉舉辦“連翹節”,在河灘上壘個石頭臺就是主席臺,支幾口大鍋,煮上滾燙的羊肉湯招待請來的嘉賓,花費總共不過2萬元,卻使當地農民贏得了“大利”。店子鄉自2004年舉辦“連翹節”以來,當地連翹俏銷安徽、江蘇等地,年銷售量達280噸,且價格比以前翻了一番。店子鄉黨委書記王保謙告訴記者,隨著“連翹節”的成功舉辦,店子鄉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土特產品銷路順暢,當地的旅游經濟也隨之蓬勃發展,如今,僅農家賓館就發展到20多家,最大的一家擁有50多張床位。
澠池縣果園鄉出產的黃杏個大味甜,這兩年該鄉打出文化牌,舉辦“仰韶黃杏節”,當地農民樂了。該鄉副鄉長靳雪民形象地說:“過去是農民到外面賣杏,如今是城里人到鄉下買杏。”
在豫西邊陲三門峽市,像這樣當地農民自己辦的節日還有很多。
春天,陜縣菜園鄉過村的數千畝桃林燦若云霓,于是誕生了“桃花節”;
初夏,盧氏縣文峪鄉廟溝河的山谷中櫻桃如火,于是辦起了“櫻桃節”;
還有靈寶市的“金城果會”、陜縣甘山的“紅葉節”…… 記者:李宜鵬 (原標題:“春賞桃花夏賞荷,秋踏菊香賞奇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