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爐入夜熔并鐵,飛焰照山光明來。忽然傾洞不可收,萬壑千巖灑紅雪。世間怪事真如此,百煉柔鋼齊繞指。請看入眼幻繽紛,笑他剪彩堆紅紫。
——宋·張晉《鐵花行》
資料:
確山鐵花,又叫“打鐵花”,是流傳于確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傳統焰火,瀕臨滅絕。1988年,時任確山縣文化館館長的楊建軍把確山鐵花從大樂山引出來,并舉辦了確山縣“打鐵花焰火晚會”。面對它的恢弘氣勢和萬花吐艷的壯麗場景,觀眾嘆為觀止,稱它是“中原文化奇葩、民間焰火之最”。
確山鐵花榮譽
1993年,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確山鐵花被收入《河南文化藝術年鑒》。
2004年,確山鐵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名錄”。
2007年,確山鐵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確山鐵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化奇葩
在確山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北宋年間,大樂山有一個道觀香火鼎盛。道觀里的道長拿出香客們捐的銅錢,想鑄一口大鐘。那時,道教煉丹術和民間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的生產與商貿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再加上他們敬奉的是同一個祖師——太上老君,工匠們與道士們稱兄道弟。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義務為道長鑄鐘。由于冶煉技術不先進,工匠們只能一點一點把銅融化,然后把融化好的銅汁倒入事先準備好的模具中。
這是一項大工程,選址很關鍵。場地要大,障礙物要少。在一片有許多柳樹的空地上,工匠們開始工作了。
突然,樹上的烏鴉看到火焰和人驚叫著,在樹與樹之間飛來飛去。看到烏鴉,工匠們猶豫了。那時人們很迷信,認為烏鴉是不詳之物,這是否暗示著鑄鐘會失敗?“還是別干了,鑄煉本來就是個危險的活兒,何況是鑄這么大一口鐘?”“我看也是,烏鴉代表災難,再鑄下去估計會出人命。”工匠們一商量,決定停止鑄鐘。
“這有什么好怕的,看我怎么把它們攆走。”這時,一位老者從人群中走出,從柳樹上折下兩根手腕粗的柳樹枝,做成棒,把其中一根棒的一頭掏出一個圓坑。“來,給我盛點銅汁。”老者說。隨后,老者來到柳樹下,用沒有掏圓坑的棒猛擊盛有銅汁的棒。頓時,火花四濺,沖向樹梢,烏鴉全部飛走了。“哇,真漂亮,太厲害了。”“看,烏鴉不見了。他是怎么弄的啊?”等大家回過神來,尋找老者時,才發現老者已不見蹤影。
“原來是太上老君為我們清除障礙來了。”“就是,快鑄鐘吧,有太上老君坐陣,肯定不會出事。”工匠們信心大增,鑄鐘成功。從此以后,只要有工業慶典,人們就按照太上老君的方法擊銅汁。由于銅的成本太高,慢慢地,銅汁被鐵汁取代,這項活動被稱為“打鐵花”。
“打鐵花”的操作過程是:在廣場中間,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四角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上堆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上正中間豎起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著長掛鞭炮、各種煙花等,稱為“設彩”。打鐵花時,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把一尺多長的柳樹棒,棒的一頭側面掏有圓坑,用以盛鐵汁)。打花者一手握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上棒),一手握著未盛鐵汁的花棒(下棒),赤裸著上身,頭上反扣著葫蘆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盛有鐵汁的上棒,使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遇到棚頂的柳枝迸散開來,火樹銀花,絢麗多姿。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等,五彩繽紛,蔚為壯觀。如有技高一籌的打花者,能一棒擊中“老桿”,點燃最高處的煙花,長鞭等,稱為“中彩”。中彩者當眾報出單位、姓名,披紅掛花,得到獎勵。
每當打鐵花時,附近龍燈會就組織龍燈趕來助興,在鐵花飛濺的花棚下進進出出,展示絕技,稱為“龍穿花”。每年“穿花”穿得最好的龍燈隊,會受到同行和觀眾好評,得到打鐵花組織者的獎勵。
楊建軍讓確山鐵花從深山走向大眾
解放后,在確山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活動只舉辦過兩次:1956年一次,1962年一次。1981年,童年時曾目睹打鐵花那輝煌燦爛、極富震撼力場景的確山縣文化館副館長的楊建軍產生了要把這項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民間活動重新挖掘出來的念頭。20多年來,他一直矢志不移地傾力于這項獨特的民間藝術,使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確山鐵花逐漸放出繽紛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