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改革開放后第三個初春的正月十三,劉蘭芳和時任中國曲協主席的陶鈍一起來到馬街書會。她的蒞臨似一陣春風,在馬街書會這片古老的曲藝海洋中掀起了波瀾。當時,劉蘭芳的《岳飛傳》正在全國熱播。為爭睹劉蘭芳的風采,方圓百里的20萬名群眾從四面八方會聚馬街,人潮涌動。陶鈍根據眼前的盛況即興賦詩:“馬街競藝溯源長,負鼓攜琴匯現場。談古論今依舊事,萬人空巷看蘭芳”。至今,那段往事就像發生在昨天,依然被寶豐人和馬街書會老藝人津津樂道,成就700年馬街書會史上的一段佳話,也為馬街書會古老的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年盛況經媒體宣傳報道后,馬街書會從此走出深巷,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到會的藝人和曲種由長江以北擴展到江南部分省份,影響面越來越廣;研究的專家和學者也由國內延伸到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
從那年起劉蘭芳就把馬街當成了自己的又一故鄉,上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國第二屆曲藝節前后的幾年以及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間,劉蘭芳先后十多次來到馬街書會,特別是就任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曲協主席以后,公務和演出更繁忙的她,幾乎每一年都到馬街來,而且經常是頂嚴寒、踏冬雪。每次到馬街,她只要一進入書會會場,就很快與廣大民間藝人和趕會群眾打成一片,與藝人同臺亮藝,為他們喝彩、幫他們賣“書”,了解藝人疾苦,為藝人贈送書籍、音像制品,甚至送錢送物。劉蘭芳既有藝術家的優秀品質,又有最樸素的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她曾非常深情地說:“如果沒有特殊感情,一個地方我不會來這么多次。”她非常感激馬街村的村民,看到馬街人待藝人如親人的真誠質樸,劉蘭芳感嘆地說:“無君子不養藝人。正是有了這樣多的君子,才養活了馬街書會。”2006年當馬街書會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劉蘭芳也成為了馬街村的榮譽村民和寶豐縣的榮譽市民。
劉蘭芳既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又是中國曲協的領導,她熱愛曲藝藝術,熱愛馬街書會,關心藝人生活,更關心民間曲藝和馬街書會的發展和未來。劉蘭芳經常深入書會現場和藝人的住所,手把手傳授藝人表演技藝,針對馬街書會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她還經常與書會的民間組織、縣鄉政府交換意見,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近幾年來,她和姜昆等利用中國曲協的影響力,每年都要組織一批知名的曲藝演員為書會助興,為馬街書會的繁榮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30年來,劉蘭芳心系馬街,情系馬街。在她的精心呵護和支持下,馬街書會這座草根藝術的圣殿才不斷綻放著耀眼的光彩,這朵曲苑奇葩才會在萬紫千紅的藝術百花園中更加倔犟和充滿活力,劉蘭芳為馬街書會留下了一座永遠的豐碑。(原標題:劉蘭芳與馬街書會三十年的不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