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有句民諺:“喝了溫良水,傻子也會踢兩腿。”在“雜技村”太康縣張集鄉溫良口村,記者了解到這里500多戶人大多都能“露一手”。該村進入雜技團的演員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全村年收入達800萬元,占全村總收入的80%。近3年來,村里僅樓房就建了100多座。
周口市是中國雜技藝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史志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周口就有眾多民間藝人以雜耍技藝謀生。幾百年來,每年一度的淮陽太昊陵古廟會就是雜技展演的大舞臺。如今,祖傳的雜技藝術不再只是為了養家糊口,市場化、產業化已使雜技業成為周口農民致富的好門路、周口文化產業的一支生力軍。
精心培植,雜技花開似錦
周口市一直把雜技藝術作為繁榮地方文藝、增加群眾收入的重要途徑,并采取多種措施加以扶持。近年來,周口把雜技藝術作為打造文化強市的重點,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擴大周口雜技的社會影響力,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平臺。
2004年10月,周口市積極申報“中國雜技之鄉”稱號獲得成功,成為全國唯一市級獲此殊榮者。借助“中國雜技之鄉”的命名活動,周口市精心策劃,做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報道,讓周口雜技名氣大增。
2005年8月,周口市承辦了“中國民間雜技藝術的發展繁榮與市場走向研討會”活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特別是周口雜技界的匯報演出,感動了現場1.8萬余名觀眾,提升了周口和周口雜技的知名度,促進了周口雜技的進一步繁榮。
目前,周口市有專業雜技團150多個,規模比較大的有30多個,從業人員7000余人;有業余雜技團和雜技班近700個,還有眾多的雜技戶、雜技村、雜技培訓班等,從業人員1.4萬余人。
中國雜技家協會認定的全國10個大型民營雜技團中,周口占了3個。周口雜技創造了4項全國第一:民間雜技隊伍數量全國第一,優秀雜技人才數量全國第一,創辦民營雜技學校的規模全國第一,太昊陵廟會的雜技演出規模全國第一。
面向市場,雜技香飄海內外
2006年夏,周口市雜技馬戲團與日本有限會社三友PROJECT簽訂了為期一年的演出合同。周口市雜技家藝術協會秘書長李磊告訴記者,這個雜技團經常應邀到國外演出,現正在日本巡演,這次巡演首場于2006年7月29日在福井市開演,隨后到金滬、大津等城市演出,合同總金額達250萬元。
周口市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加快民營雜技團體的發展壯大,增強競爭能力,開拓國內外市場。2006年,周口市雜技馬戲團在湖南張家界新建的大型劇院落成并投入運行。該演藝廳投資3000萬元,有2000個座位,燈光、音響設施先進,能夠滿足高檔次的演出需要,為周口在國家風景名勝區增添了一個宣傳展示的平臺。
周口雜技人奔波天南海北開辟市場,不僅在全國巡回演出,還多次出訪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成為國內外民間雜技舞臺上的一支勁旅。特別是項城市余氏、淮陽縣張氏、西華縣王氏、鹿邑縣王氏、太康縣李氏等家族組建的雜技馬戲團,長期在國外演出。如西華縣雜技藝人王新虎率團常年在馬來西亞演出,年收入達100萬元;西華縣崔家雜技團已連續在美國演出3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效益。
周口大型雜技團平均年收入70萬元,有的團隊年收入達500萬元。雜技演出收入成為周口許多雜技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市雜技事業年收入達4億元以上。
關愛雜技人才,精英返鄉創業
在不系保護繩索的情況下,雜技演員在3個飛轉的高空鋼輪內外翻騰跳躍,表演跳繩、手技,觀眾報以熱烈掌聲。當演員用全黑面罩遮住頭部,完全憑感覺在高空飛輪上行走時,驚心動魄的場面引起觀眾的陣陣尖叫和驚呼。這是周口市雜技馬戲團藝人張金貴獨創的雜技《大飛輪》節目的演出情景。該節目多次亮相國內外馬戲節,獲第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特別獎“金獅獎”,演出1500多場,深受觀眾喜愛。
周口雜技人才輩出,一批精彩節目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如周口市雜技團獨創的《馬術》、《大飛輪》等,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2006年,張國勝雜技團獲全省雜技大賽金獎。
周口市委、市政府關心愛護雜技人才,宣傳報道他們的成就,提高其社會地位和知名度。迄今,周口培養出中國雜技協會會員13人、理事3人,河南省雜技協會會員65人,余帥、張金貴、張國勝、余海功4人還榮獲中國雜技協會“德藝雙馨”會員稱號。王敬宇在深圳開拓發展演出市場多年,社會影響、經濟效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2006年被選為廣東省雜協副主席。
周口市鼓勵雜技精英發揮自身優勢,進行招商引資、回鄉創業。在政府的積極扶持下,越野雜技團團長余帥投資2000萬元回鄉創辦項城市雜技藝術學校,2005年8月該校建成并招生。2005年底,周口雜技馬戲團團長張金貴在周口市區創辦周口市雜技學校,目前,該雜技學校已完成征地工作。這些雜技學校既輸出雜技人才,又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周口市正醞釀成立周口雜技管理委員會,完善雜技管理體制;通過市場機制和資本運作,實現強強聯合,著手組建“中國周口雜技集團”,加大市場開發力度;籌劃“中國周口國際雜技藝術節”,力爭將雜技節辦成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賽事;突出民間雜技的鄉土特色,發展原生態雜技村旅游,為周口文化旅游增加看點。
叫響“中國雜技之鄉”的金字招牌,做大做強雜技產業正在成為周口文化產業的一張“王牌”。(原標題:小雜技耍出大產業——“中國雜技之鄉”周口紀事 )作者:巴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