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者對蘭考古樂器贊不絕口。

工人師傅精細加工。

加工過程中,粘上膠布的手指頭磨出了血泡。
11月17日,在蘭考縣固陽鎮范場村村民徐會波家中,工人們正在生產北京、上海等市場急需的古琴等樂器。
從1986年當地村民利用本地特有的桐樹生產出第一臺樂器至今,范場村已發展成為年產古箏18000臺、琵琶5000把、古琴4000張、揚琴 2500臺等民族樂器的專業村莊。該村的古樂器占國內市場份額50%以上,年產值達1億多元,產品暢銷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范場村已成 為國內民族樂器加工生產量最大的專業村。
然而,如此大規模的樂器生產基地,卻沒有一臺古琴是打著自主品牌走出這片昔日鹽堿地的。徐會波告訴記者,真正掙錢的不是他們,而是代理商。他們 生產的民族樂器被代理商貼上品牌后,向國內外銷售,利潤翻倍甚至數十倍。拿一臺古琴來講,加工費只有數百元,純利潤也不過20余元左右,而代理商一臺古琴 的利潤在2000元以上,最高的一臺可以賣到5萬元以上,80%以上的利潤被別人拿走。
11月8日,由中宣部組織的中央媒體“走轉改”活動經驗交流會在蘭考舉行,數十位專家學者走進農民家中了解樂器生產情況,并針對蘭考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如何弘揚中原大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話題展開討論。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謝國明認為,促進傳統手工藝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力度,不僅是當地政府的職責,也應該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著力解決的問題,以利于進一步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擴大對外文化貿易。
當地農民也意識到,掌握了樂器制造的核心技術之后,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抱團發展,打出自身品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當地農民希望能得到專家的指點,讓“河南品牌”的古樂器彈奏出更美妙的聲音。(原標題:蘭考古樂器代理商貼牌后暢銷海內外 缺乏自主品牌)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本報記者:李建峰攝影報道 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