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河南新密吹歌:留得管吹不失傳 一節哨片在雕心

2013/2/18 16:16:23 點擊數: 【字體:

河南新密吹歌:留得管吹不失傳   一節哨片在雕心
據說,超化吹歌就是從這座超化寺傳到民間的

河南新密吹歌:留得管吹不失傳   一節哨片在雕心
超化寺前,超化吹歌的四位傳承人管笙合奏一曲《傳令》

河南新密吹歌:留得管吹不失傳   一節哨片在雕心
超化吹歌的樂器中管子是關鍵,管子的關鍵是哨片

河南新密吹歌:留得管吹不失傳   一節哨片在雕心
十年難吹一根管,王國卿在教最小的徒弟10歲的宋星輝吹管子


    【緣起】
    在新密市一個叫超化的小鎮,吹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民間流傳了300多年。
    吹歌管子樂器源于4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出自宮廷,被譽為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的古老音樂,因為艱澀難學,因為后繼乏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
    □首席記者 李長需/文 記者 邱琦/圖
    超化寺里聽絕唱
    8月19日正午,陽光穿過千年古柏的蔭翳,灑落在超化寺的大殿前。
    宋文建、王國卿的兩把管子,和宋俊忠、宋星輝的兩副笙組成簡單的吹歌隊,合奏出《傳令》,有肅殺昂揚的悲壯,有云卷云舒的莊嚴。和大殿飄出的悠揚平靜的佛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有的古音律氣場。
    在超化吹歌的歷史上,吹歌只在社火敬神的儀式上或者拜訪好友的“拜棚”里演奏,屬于民間的高雅音樂,是從不參與婚喪嫁娶的“上九流”。
    吹歌之于超化寺,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說:明朝景泰年間,有一位祖居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到超化寺朝拜時,將吹歌技藝傳授給僧人,明末又由僧人傳到民間。
    宋俊忠說,超化寺上世紀30年代就被改為學校,寺內最后一位僧人素正被趕出寺廟;1969年,超化寺遭到嚴重破壞,存有佛骨舍利的超化寺塔被扒掉,舍利不知下落。
且把高雅作謀生
    宋文建回憶,從他們的祖先宋大年起,吹歌傳到他這一代已經有10代的歷史了,一直是以高雅音樂的形式出現,但也有尷尬的時候。
    1960年的大饑荒時代,他的四爺宋海松、六爺宋長來帶著他的兩個叔叔和3個姑姑,跟他爺爺宋振亭一起,坐車到新鄭,然后又由新鄭南下到上蔡朱樓等地逃 荒,一路靠吹歌換紅薯等果腹。“我那時才6歲,跟著爺爺一起見證這種高雅音樂作為謀生手段,所以記憶深刻。”宋文建說。
    因為有了靠吹歌逃荒的經歷,宋文建逐漸對吹歌有了興趣,他開始跟著爺爺宋振亭學習吹管子。恰好,跟其年齡差不多的王國卿是其鄰居,在學校宣傳隊吹笛子,想找傳人的宋振亭就讓他把王國卿也找來,讓他們一塊兒學。
    十年難吹一根管
    超化吹歌使用的樂譜是古老的“工尺譜”,宋文建和王國卿學吹管也是從學習工尺譜開始的。
    王國卿猛一接觸工尺譜不知所措。更為難的是,宋振亭并不清楚這個工尺譜上的譜子的字該怎么寫,只會念出來,不會寫,連記錄下來練習都有點困難。
    這個奇怪的樂器最初讓兩人很為難,總是找不到高音,有時候知道高音在哪兒,就是吹不出來。更令人難受的是,它不像嗩吶一樣里面有東西頂著,所以,吹的時間短了嘴上起木紋,吹的時間長了容易爛嘴。
    宋振亭告訴他們,“年管月笙當下簫”、“十年吹不出一個好管子”,吹管子是吹歌中最難學的,只有下工夫才能吹好。
    隱藏多年獲新生
    他們學的第一首曲子是《自由花》,這相當于戲曲中的暖場調子:“工尺上上尺,工尺上上尺。六六工尺,六六工尺。工尺上上尺,工尺上上尺,工尺上上尺。一尺 一尺工,尺工尺六尺。一一四合,一一四合,工合一四合。”看譜之難,可見一斑。可惜,兩人沒有學多久,宋振亭就在1972年去世,學習暫時中斷。
    在那樣的年代,超化吹歌只能在黑暗中隱藏。從1960年到1978年,超化吹歌有18年沒有公開演出過。但1979年,隨著一個人的回歸,超化吹歌迎來了新生。
    這個人在華中師范學院音樂系教書,叫錢林申。“文化大革命”中,錢林申受到極端沖擊,一氣之下,1976年回歸家鄉,在新密大隗鎮當了文化站站長。1979年,錢林申被宋文建叫到超化村,說村里的老人們想恢復超化吹歌,“你是音樂老師,你要幫忙”。
    老人們坐在一起等了他一天,這讓錢林申感到了信任,又感到有責任承擔起傳承吹歌的重任。
    超化吹歌已經18年沒有表演過了,但表演的樂器還在。所有的樂器,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期間,村民宋現頭冒著危險藏在自己的房檐下才得以保全的。就連18年前錄制的磁帶,也一并保存了下來。
    31年后,回憶起當年的情形,錢林申不減當年的慷慨。
    【緣起】
    “吹歌”是中國的一種十分古老的吹奏樂演奏形式,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于商周時期,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中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
    □首席記者 李長需/文 記者 邱琦/圖
    口傳千年難記錄
    吹歌發端于商周時期,《詩·商頌》中有“慧慧管聲”,就是說管子的聲音清亮悅耳。
    梳理吹歌的歷史,讓錢林申更感責任的重大。他決定對超化吹歌進行全面的整理。
    在當時的老人當中,只有70多歲的張振恒會吹,也只有他記得大量的工尺譜,而另一位同樣年齡的老人鄭成會隨著別人的調子吹奏,但記不起來工尺譜。
    錢林申找來一臺錄音機,讓他們演奏,并將工尺譜說出來。有時候錄著錄著,他們就忘記了,“我說,不要緊,等你啥時候想起來再告訴我”。
    在此之前,超化吹歌的老人們從不知道工尺譜該如何用漢字寫下來,他們千年口口相傳,卻不知道該怎么記錄。好在這難不倒錢林申,他熟悉工尺譜,利用漢字中的“上尺工凡六五已”,與簡譜中的1234567對應,只不過簡譜是隨時可以變化的,而工尺譜則一直固定不變。
    錢林申錄好之后,就住在超化鎮連夜整理,他不但將每一首曲譜的工尺譜記錄下來,還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將其變為簡譜。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錢林申一共整理出了30多首曲譜。通過研究,他發現曲譜共分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古典曲譜,如《傳令》、《清河令》、《萬年歡》、《哭 周瑜》等,都是在祭祀、歌功頌德等莊重場合使用的;第二種是民歌,如《剪剪花》、《渭調》、《滿洲》、《觀燈》、《打罐》等;第三種是寺廟音樂,如《神童 子》、《五圣佛》等;第四種則是調試曲,也就是練習曲,有《五六上》、《五六凡》、《盤頭》和《四尺園》等。
    在錄制這些曲子的時候,錢林申明顯感覺到,這些文文雅雅的曲子,的確給人的感覺不一樣,他有著宮廷音樂的高貴與文雅。從樂理上來說,它也有宮廷的形制,它 的正音黃鐘宮,和西歐鋼琴的正音差不多,只略高了一點點,具體來說,它的黃鐘宮的振動數只比鋼琴高了二三十赫茲;從配器上來說,也和古代的音樂制度相吻 合。
    只見古譜不見詞
    既然是歌,應該都是有歌詞的,可錢林申詢問了不少老人,都說不知道超化吹歌還有歌詞。只有一位老人告訴他,民歌《肚子疼》中還有一段唱詞:“爹啊娘啊,肚子真正疼啊,大街上請醫生啊,診診兒的病。”
    這段唱詞讓他相信,吹歌應該大部分都是有唱詞的,特別是民歌部分,如《欻垡眼》,就是在地里打坷垃時所唱的,應該都有歌詞;另外《渭調》、《剪剪花》等, 本來就是曲劇的曲牌,曲劇形成不過一百多年,有詞有調,所以吹歌中的這些曲牌也應該有詞有調;而古典曲譜中的《傳令》等可能沒有,但《小桃紅》卻是詩詞中 的詞牌名,應該也有歌詞。
    為何這些歌詞都消失了?錢林申分析,原來的吹歌可能有吹有唱,但隨著發展,慢慢唱的人不多了,所以歌詞就消失了。在民歌發展的歷史上,只重歌詞輕曲譜,因為曲譜可以隨時改,而吹歌的發展歷史上,可能正相反,藝人只重視吹奏的曲譜,而不重視歌詞。
    錢林申“有時候也很迷茫”,因為在整理的過程中總是希望找到其根源,但總是無法找到,原因就在于它的“口口相傳”,無法準確核實。例如《打罐》,就很難弄 清打的是不是“罐子”,還是其他的東西。再如其中的《五圣佛》,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該曲牌,但曲譜卻與吹歌不一樣,不知道何故?
    吹歌的歌詞已經消失了,這些曲譜及調子也面臨著同樣的危險。錢林申意識到,吹歌湮滅的速度可能快得無法想象,組建一支吹歌隊是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必要舉措。
    他把村中會吹歌的老人全部集中起來,又找來宋文建和王國卿這些有基礎的年輕人,進行集中演練和培訓,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這支組建起來的吹歌隊在開封1980年的全區文藝會演中,獲得了特等獎。
    回憶起當年的舉措,錢林申不禁有些慶幸:當年那些參加的老人如今全部凋零,而王國卿和宋文建這樣的年輕人正成為主力,吹歌的種子算是保存了下來。
    留得管吹不失傳
    在超化吹歌中,管子的地位至關重要,它是主奏的樂器,笙、笛、簫只是配樂樂器,其他的更不用說。“只要有管子,只要還有人會吹管子,超化吹歌就不會失傳,其他的樂器則很容易掌握。”錢林申說。
    超化鎮吹歌隊現存三根管子,一根是宋文建的,從其爺爺宋振亭手中繼承;一根為王國卿的,從其岳父馬黑手中繼承;另一根則隱藏在某位村民手中,很少露面。
    王國卿說,他和宋文建的管子,據專家考證,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從其磨得光滑斑駁的模樣,我們可感歷史的久遠。
    王國卿說,這兩根管子的銅管,都是手工磨制,現在很難仿制。幾年前,他們曾經請村里的磨砂廠仿制了10多根銅管,但只成了一根。10歲的宋星輝取出這根仿制的銅管,其形狀與另兩根管子的銅管并無區別,只是孔眼小了許多。吹奏起來,音質上似乎稍弱一些。
    所幸的是,管子上的哨片的制作工藝保留了下來。
    一節哨片在雕心
    作為唯一會做哨片的人,王國卿很樂意為我們展示他制作哨片的過程。在一個竹木扶疏的小院,王國卿從其工具箱中拿出一套工具,一把起子,兩個刀片,一張砂布和一根蘆葦稈。
    王國卿說,蘆葦稈的選擇很有講究,必須是秋天成熟了的黃色蘆葦稈,最好是山里小溪邊的石頭縫里長出的蘆葦,這樣的蘆葦比較瓷實;蘆葦稈也不能太粗或太細,太粗了發音較低,太細了發音太高;做哨片的部分要選擇蘆葦稈從根部起的第三節,這一節質地細膩,光潔度好。
    王國卿從工具箱中拿出這段干黃的蘆葦稈,在第二節與第三節的連接處切斷,將之外層刮平磨光,將來作為連接管子銅管的地方。
    稍后,他又在第三節中間處截斷,這一處將來用作哨嘴。哨嘴的處理頗為復雜,首先需要用瓷片刮去其外面的兩層,刮時需要特別小心,不然很容易刮破,這也是不用刀刮的原因。
    刮完再用砂布打磨光滑,并將里面的瓤去掉、打磨,之后就是將其捏扁了。如何在捏扁時不至于將其捏壞,這就很需要功夫了。
    【原標題】既然吹歌起 何以笙管默

    來源:東方今報       作者:李長需        2010-8-28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