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滎鎮的“對花鼓”起于20世紀三十年代。當時古滎鎮為滎澤縣縣府所在地,每條街都有一支小型鼓樂隊。當時群眾們經常搞一些祈雨、趕廟會的活動,而 每有這些活動各街鼓樂隊都要參與打鼓助興。鼓隊匯集,從對陣比賽,到學習交流,最終達到融合重組,合眾為一。古滎鎮“對花鼓”就應運而生了。
對花鼓也稱“鼓戲”。參加表演者一般由20人組成,每人各執一件樂器,邊擊邊舞。樂器有:大鼓、大鑼、鐃、馬鑼、錙釵各4面。演奏起來聲音渾厚、恢弘大氣、雅俗共賞、撼天動地。
對花鼓的演奏不僅具有其它鼓樂隊的喜慶熱烈,而且富于歷史文化內涵。它的每個段子都圍繞一個主題,都聯系著一個歷史故事。各種樂器都須按“鼓牌子”——鼓譜擊打,不能隨意亂敲,所以節奏動聽,引人浮想聯翩。
對花鼓的表演形式分文戲、武戲兩類。文戲一般是邊走邊打,稱為路鼓,他們時而前進,時而后退,或者橫著走步,偌大的一面大鼓掛在腰間竟不影響他們輕巧的鼓 步。文戲有《不遞照》、《老常套》、《四擺頭》、《鐵曲連》4個牌子。武戲有《三請諸葛》、《秦王點兵》、《小蟲吵嘴》、《獅子滾繡球》等牌子,武戲鼓牌 子還有“十面埋伏”、“闖幽州”等,敲起來更是震撼人心,場面氣勢雄壯,動作剛勁有力,技巧復雜高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文戲與武戲區別在于文戲表演時,演員之間沒有互相交槌,而武戲則有。如果沒有親臨現場,耳聞目睹,很難想象得出這么粗笨的大鼓競能敲出如此生動、細膩的情 節。上個世紀50年代,古滎的“對花鼓”在鄭州市人民公園演出以慶祝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勝利,我國著名詞作家田漢也聞訊來觀看,觀后又專程到古滎采訪,并記下了鼓譜。這讓“對花鼓”的隊員們受到了很大鼓舞。(原標題:古滎“對花鼓”)
來源:華夏經緯網 200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