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峪溝雙迭瀑

團結一致的花果山鄉領導班子

花果山紅葉
宜陽縣花果山鄉位于宜陽縣城西南60公里處的深山區,地理位置在北緯34°19,東經111°53之間,東鄰上觀鄉,西接洛寧縣,南鄰嵩縣,北連張塢鎮, 總面積125.8平方公里。該鄉境內有豐富的金、鐵、石英石、鉀長石等礦產資源,經濟作物以煙葉、蟠桃、核桃、板栗、中藥材為主。全鄉轄8個行政村,35 個村民組,1115戶,4531口人,林地面積9萬余畝,占總面積的85%,耕地面積6900畝,人均耕地1.2畝,是典型的面積大鄉,人口小鄉。
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該鄉境內,2011年被批準為“國家AAA級景區”。2011年4月5日宜陽縣被中國民間文化家協會授予“中國西游文化之鄉”稱 號。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最高峰海拔1831.8米,年平均氣溫11℃,年降雨量700~1000毫米,空氣濕潤,氣候適宜,具有 發展旅游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歷史源遠流長
奠定未來有力發展
鄉政府駐地穆冊關,位于宜(陽)洛 (寧)、嵩(縣)交界的深山中,海拔801米,東依海拔1492米的六寶寨山,西靠海拔1643.6米的岳山麓,地勢險要,為南北要隘。明朝以前,歷代有 駐兵鎮守,故以“關”稱之。1948年3月成立宜嵩區,穆冊關為區公社所駐地,轄現在的上觀鄉、花果山鄉和界嶺南今嵩縣的九女溝、樓溝、瓦房院等處。宜 南、宜北合并時撤銷宜嵩區,除界嶺南劃歸嵩縣外,其余全歸程屋區。1961年建立穆冊關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穆冊鄉至今。
景色秀麗宜人
文化旅游和諧發展
位于花果山鄉境內的花果山, 1993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1年被批準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宜陽縣境內的花果山是吳承恩所著《西游記》中花果山的創作原型,西游文化色 彩濃郁。花果山之名始見于北宋《太平寰宇記》,比《西游記》成書早500余年。花果山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西游文化氛圍。一是人文 資源豐富。花果山歷史悠久,聞名遐邇,人文薈萃,景點眾多,歷代名人賢達及文人墨客,如劉禹錫、白居易、元好問、唐伯虎等均有吟詠描摹花果山的傳世之作。 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孫悟空和豬八戒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和馬德華,先后到花果山考察后,非常認同花果山濃郁的西游文化,并多次建議保護、開發和發展西游文 化。二是自然景色優美。花果山屬秦嶺余脈熊耳山系,山清水秀,風光宜人。山體基巖為花崗巖,經冰川運動,斷層切割,形成名峰七十二、奇石一百零八,千姿百 態,鬼斧神工,山間云霧變幻莫測,氣象萬千,自古以來就是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尋閑覓勝、陶冶情操之所。三是文化氛圍濃郁。花果山古稱女幾山,帝女姑瑤、神 女升天以及酒婦得道、彭娥殉情等神話傳說載之于《山海經》、《烈女傳》等古代典籍,流傳至今。花山廟作為供奉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寺廟,其鮮明的西游文化色彩 更屬國內罕見,每年九月九日的傳統廟會,游人如織,香客滿山,成為一道景觀。花果山是“孫大圣故里”,劉秀溝村的高老莊招親,更體現了濃厚的神話色彩和純 樸的風土人情。眾多的神話傳說,獨特的宗教色彩,為花果山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礎。
產業基礎良好
給力區域經濟發展
近年來,花果山鄉緊緊圍繞“生態立鄉,產業富鄉,旅游強鄉”發展戰略,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鄉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林 業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宜于煙葉種植,煙葉生產現已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穩定在4500畝,年產值可達到850萬元。同時大力發展食用菌、食用中 藥材種植,年種香菇8萬袋,黑木耳2萬架,年產值可達860萬元;工業發展以礦產品采選和山珍開發為基礎,已建成金礦采選企業1家,山珍開發公司1家,年 產值達到1200萬元;第三產業以花山村民俗旅游為主,建成賓館5家,家庭賓館25家,年實現產值850萬元;此外,該鄉還積極組織核桃、板栗、黑木耳、 香菇、山茱萸、土蜂蜜、玉米糝等土特產購銷,年產值達到630萬元。產業結構的優化帶動了鄉域經濟的蓬勃發展,2010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348 萬元,較上年增長15.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66元,較上年增長10%;財政收入完成385.6萬元,較上年增長14.8%。
基礎設施完善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花果山景區重點修建了花果山入口至花山村18公里的通達工程,修通花果山山門口至鄉政府所在地6.5公里主干道,全鄉8個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公路里程 總計46.03公里。90%以上農戶用上自來水,100%農戶通電,移動、聯通信號覆蓋全鄉。 80%的村組用上閉路電視,100%的村建成遠程教育網絡終端。全鄉建成賓館5家,建成家庭賓館25家,年接待能力5萬人次。全鄉有鄉級衛生院1所,村級 衛生室8個,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率達100%。全鄉共有中、小學校9所,在校學生742人,其中初級中學1所,學生178人,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 100%。全鄉建成農民體育健身活動中心1個,村級文化廣場7個,實現了“一場兩臺”全覆蓋,營造了良好的體育健身環境;鄉內175名低保對象得到有效救 助,2006年敬老院建成后,內部設施進一步完善,五保老人供養率達60%。
依托資源優勢
科學謀劃未來發展
“十二五”期間,該鄉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是:圍繞“福民強鄉”的總體目標,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實施 “生態立鄉、產業富鄉、旅游強鄉”的發展戰略,突出抓好旅游產業。依托資源優勢,科學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促進花果山旅游整體開發的同時,加快花果 山鄉村莊整合改造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一批具有漢唐風格的民俗旅游村,做大做強農業觀光采摘游和鄉村民俗游,以此帶動全鄉第三產業的發展。
具體規劃:一是對板橋至花果山村的沿途道路進行綠化、亮化、美化和拓寬改造,對沿途村莊進行提升改造,建設一批具有漢唐風格的民俗旅游賓館,吸引游客到 此休閑度假。二是配套一批服務設施。在花果山村興建高檔次的旅游土特產批發銷售市場,吸引游客到此購物消費。三是對板橋至花果山村周圍的河溝進行整治,溝 邊護砌,建壩蓄水,在水壩邊栽種竹子、垂柳,河溝上建拱型小橋,營造“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景觀,盡顯山區小鎮的古樸清幽之美。四是加大板橋至穆冊村沿途 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擴大沿途蟠桃種植面積和種植品種,發展農業觀光采摘游。五是在花果山整體旅游開發成熟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心設計,建造一批 花果山鄉休閑度假村,吸引城鄉有識之士到此定居,刺激消費,拉動當地經濟。總之,該鄉計劃通過三年的努力將板橋至花果山村打造成“四季常青,春夏有花,秋 冬有果,功能完善,宜居宜游”的農業觀光游和特色鄉村游旅游帶,以此帶動花果山鄉的第三產業發展,到“十二五”末,使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1410萬元;財 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6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53元。
穆冊鄉成功更名為花果山鄉是順應時代潮流,實現福民強鄉的重大舉措,是 充分發揮花果山旅游資源優勢,強力推進全鄉經濟大發展的偉大創舉。成功完成花果山鄉更名,為花果山鄉的經濟發展又打造了一張亮麗的名片。花果山鄉黨委、政 府和全鄉人民將以此為契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自加壓力,勇爭一流,為花果山鄉更加美麗、富饒、和諧、幸福的明天而努力奮斗!(原標題:中國西游文化之鄉歡迎您)
來源:洛陽日報 作者:陳建峰 王巧珠 201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