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的嗩吶藝術歷史悠久,早在1606年,沁陽的明代著名科學家朱載堉不但改良了嗩吶的發音位置,還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制出“三眼管子”,并在沁陽九峰寺創建“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日就集聚各地的嗩吶班在此吹奏。由于他的巨大影響,沁陽(古懷慶府)一帶就組成了不少嗩吶“吹打班”;明末清初時的“同樂會”、“賈家班”,清末民初時的“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在當地頗有影響。民間無論辦“紅、白”事、寺廟開光、開業慶典、生日祝壽等,都要邀請這些嗩吶班子演奏。民間流傳有“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嫁閨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等俗語。
沁陽的嗩吶在歷史上分為四大家兩大派。四大家即:張家、賀家、馬家、賈家。兩大派即:以沁陽境內沁河為界,沁北派為張家、賀家、馬家,沁南派為賈家,兩派的演奏風格各有不同。在四大家的影響下,使沁陽境內的嗩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建國至80年代以來,沁陽已發展嗩吶班三十余個,嗩吶演藝人員達四百多人,基本鄉鄉有嗩吶,村村有樂聲。
嗩吶最初起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帶,“嗩吶”這個名稱也是波斯瑪語“Surna”的音譯。嗩吶約在公元3世紀傳入我國。在晉代開鑿的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中,第三十八窟的伎樂歌舞壁畫中就有生動的演奏嗩吶的形象。嗩吶在約700多年前的宋末元初傳入中原后,迅速普及并生根發芽,經過不斷地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日臻完善,逐漸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如今,廣泛用于民族樂隊的合奏或戲曲、歌舞的伴奏。
嗩吶,在我國古籍中的記載始于明代。明音樂家王圻在1607年出版的《三才圖會》中寫道:“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明代人們稱嗩吶為“唆那”。在當時的戲曲、歌舞表演中,嗩吶已占據重要位置,主要用于唱腔伴奏和吹奏過場曲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是離不開的主要樂器。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編著的音樂史料,把嗩吶歸類于“回部樂”,稱為“蘇爾奈”。
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將嗩吶用于軍樂之中。他在《紀效新書·武備志》中明確寫道:“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可見,當時軍隊中的嗩吶的作用和今天的軍號差不多。推測當時不僅軍隊使用了嗩吶,各級官員出行大約也使用了嗩吶以壯聲威。明代王磐寫的一首小令《朝天子·詠嗩吶》為我們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嗩吶真正造福于民,在于民間的認可和廣泛使用。幾百年來,遍及城鄉的戲曲班社、鼓樂班、民間社火都將嗩吶作為伴奏和獨奏的主要樂器。無論是逢年過節的戲曲演 出、歌舞表演,還是普通人家的婚喪嫁娶、慶典、祭祀,只要高亢嘹亮的嗩吶一出場亮相,就能給我們的父老鄉親帶來歡樂和笑聲。這也許就是嗩吶能夠在中原大地 生存、發展,日臻完善并逐漸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原因所在。(原標題:焦作嗩吶的歷史淵源)
來源:互聯網